與祖國闊別一年之久,2月27日晚,張群終于再一次站在了這片他無比熱愛、無限想念的土地上。
2017年2月22日,由7名浙江民警組成的中國(浙江)第六支赴南蘇丹維和警隊,從首都機場出發(fā),遠赴南蘇丹執(zhí)行維和任務,張群正是其中一員。
物資短缺、戰(zhàn)爭頻發(fā)、疾病叢生、通貨膨脹、遍地難民…… 366天,張群與另6名浙江民警,身負重任,在這里維護和平。
對南蘇丹的第一印象
2015年,在嘉興海寧市公安局斜橋派出所擔任教導員的張群,得知公安部下發(fā)通知選拔維和警察,他沒有猶豫報了名。
2016年,經(jīng)過層層篩選,張群從幾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光榮的維和警察。
2017年2月22日,張群遠赴南蘇丹,帶著心中的夢想,去完成祖國賦予他的光榮的維和任務。
剛下飛機,映入眼前的是碧藍的天空,和大片大片白色的云朵,這讓張群在一瞬間產生錯覺:好像環(huán)境也不是那么糟糕嘛……可是很快,他就意識到是自己太“天真”。
南蘇丹位于東非內陸,臨近赤道,屬熱帶草原氣候,不僅溫度高,而且濕度大。這地方?jīng)]有四季之分,一年的一半是雨季,另一半則是旱季。
2月,正是南蘇丹的雨季,每天上午都會迎來一場小雨,空氣中透著一絲涼意,可是中午一過,太陽就會出來,氣溫一下就會飆升到40度。
“家人、朋友看到我們的照片,制服、帽子、墨鏡……都覺得我們是在耍帥,但其實我們也是不得已。”張群說,在雨季他們面對的是無數(shù)攜帶疾病的蚊蟲、毒蛇,所以不得不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而在旱季,白天的溫度最高可達50攝氏度以上,幾個月都沒有一滴雨,厚厚的黃沙越積越多,車輛駛過,身后是一片滾滾的沙塵,幾米內就不可視物,而且強烈的紫外線會灼傷眼睛,所以必須戴著墨鏡。
剛來到南蘇丹時,張群就被蚊蟲咬得渾身都是包,“半夜去上廁所,想著也就幾分鐘的時間就沒注意,于是就被咬的渾身都是包,后來學乖了,無時無刻,必須‘整裝待發(fā)’。”
令張群慶幸的是,那次雖然被咬得渾身是包,但是卻沒有染上瘧疾,“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瘧疾有潛伏期,我們回國時醫(yī)生還再三囑咐,只要發(fā)熱頭痛就要去省疾控中心檢查。”
雖然被蚊蟲叮咬已是見怪不怪,可是張群至今難以忘記內羅畢蒼蠅的厲害,“它一口下去,有針刺感,隨即奇癢無比,次日即大規(guī)模腫脹,膝蓋也不能彎曲,走路小腿骨有刺痛感,再次日,癢得我生不如死,即便用藥也需要一周時間才能緩解。”
在這兒,死亡并不遙遠
在南蘇丹的維和任務,其實就是保護平民。“難民營,對于我們生長在和平年代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概念,在進入難民營之前,雖然也做好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當我們乘坐的大巴經(jīng)過兩道鐵門進入難民營后,眼前的景象還是深深的震撼了我。”直到現(xiàn)在回想起來,張群仍記得當時的震撼。
張群回憶說,上萬的難民擠在臨時搭建的棚屋里,幾塊塑料薄膜、幾根木桿和毛竹,就是一間屋子,沒有電,沒有水,沒有家具,這就是難民的家。“很多難民甚至都沒有走出過難民營,在他們的心里,難民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一走出去可能就是死亡。”
“有一次,有3名難民出去后就再也沒有回來,第二天在郊外我們便發(fā)現(xiàn)了三具男尸。”在南蘇丹,有64個種族、84種語言,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在這兒,死亡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