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藝術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水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約公元前2世紀),古箏就廣泛流傳,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東漢建都洛陽,北宋建都開封,古箏隨遷流入河南,和當?shù)孛耖g音樂《鄭衛(wèi)之音》融合發(fā)展成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調(diào)。有一首講彈箏技術的詩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名指扎樁四指懸,勾搖剔套輕弄弦,須知左手無別法,按顫推揉自悠然。短短四句講了左手和右手的重要的演奏技術問題。嘉興專業(yè)古箏老師,許麗華古箏工作室介紹說,藝人相見,就經(jīng)常首先演奏一首板頭曲以會知音,并借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易名為《高山流水》。《剪剪花》、《滿舟》、《疊落》等箏曲,短小、清新、活潑,別具一格。人們常稱之為“中州古調(diào)”或“中州古曲”的如《哭周瑜》、《嘆顏回》和《蘇武思鄉(xiāng)》等都是板頭曲。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025-84707368,廣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