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浙江電大永嘉學院,校門口4個猴臉小石墩格外引人注目。該校常務副院長呂正軍說:“孫悟空精于七十二變,校門口放猴臉小石墩,昭示我們學校最大的任務也是‘變’——從公辦體制變?yōu)榛旌纤兄妻k學,這在全國電大系統(tǒng)尚屬首例。”
去年8月,浙江省永嘉縣人民政府與上海翔宇實業(yè)投資集團簽訂合作辦學協(xié)議,引入PPP模式將浙江電大永嘉學院改制為公私合作辦學。原電大校產國有性質不變,辦學方擁有使用權,在編教師事業(yè)身份、工資待遇、職稱予以保留,并允許教師自由雙向流動。改制后的電大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同時采取“管、辦、評”分離,構建政府、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
浙江電大永嘉學院的改制,標志著溫州市承擔的國家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邁向“深水區(qū)”。溫州是我國民營經濟的先發(fā)地區(qū),民辦教育起步早、發(fā)展快、規(guī)模大?,F(xiàn)有各級各類學校2631所,在校生147.8萬人,其中,民辦學校1528所,在校生46萬人,占全市在校生總數(shù)比例達31%,承擔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教育任務。
認同民辦教育公益性
自2010年承接國家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任務以來,溫州市調研梳理出了民辦教育在法人屬性、扶持政策、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十大突出問題。按照公辦、民辦同屬于國家公益性事業(yè)的法律要求,在同等待遇的基礎上清理各種歧視性政策,出臺了“1+14”分類管理政策體系,破解民辦教育在師資、產權、融資等方面的政策障礙,全面進行“制度重建”。
國內有關教育專家提出,區(qū)分民辦教育的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是民辦教育制度建設的邏輯起點。此前,我國民辦教育機構一直被歸屬為“民辦非企業(yè)”不能享受公辦學校享有的稅收、土地劃撥、財政補貼等各種優(yōu)惠,反被作為企業(yè)征收營業(yè)稅、企業(yè)所得稅等。溫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戚德忠對記者說:“溫州民辦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將民辦學校進行分類登記管理。給予非營利性的學校‘民辦事業(yè)法人’身份,而對營利性學校按民辦企業(yè)法人登記管理。”
基于此,溫州按照營利性、非營利性對民辦學校進行分類登記管理,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在民政部門登記,營利性民辦學校在工商部門登記。在此基礎上,從財政、稅收、土地、收費、融資等方面構建差異化的政策體系,政策資源主要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進行支持,營利性民辦學校則予以放活充分市場化。截至今年6月,溫州市共941所民辦學校參加分類登記,其中民辦事業(yè)單位800所,企業(yè)法人141所。
資源分配發(fā)生變革
在溫州,傳統(tǒng)的教育公共資源分配方式也隨之發(fā)生變革。登記為民辦事業(yè)法人的民辦學校不僅能夠在土地、稅收等方面享受優(yōu)惠,市財政每年還將安排3000萬元作為專項獎補資金。地方政府向基礎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購買教育服務,根據(jù)在校生人數(shù),按當?shù)厣夏甓壬逃聵I(yè)費標準給予補助,其中義務教育階段補助比例為30%到50%,學前教育、高中段、大學教育補助比例為20%到30%。民辦學校出資人產(股)權可以轉讓、繼承、贈予。
過去,社會保障的“雙軌制”導致民辦學校教師保障差、待遇低、流動性大。溫州市將教師社保政策獨立出來,符合規(guī)定要求的民辦學校教師,都可按事業(yè)單位標準參加社保,享受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的退休費、醫(yī)療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待遇。公辦、民辦學校教師只有崗位差別,沒有身份差別。自試點以來,溫州民辦學校教師參加事業(yè)單位社會保險4043人、醫(yī)療保險4288人,引進高級職稱教師、特級教師、省名師名校長628人。
融資難問題曾長期困擾民辦教育的發(fā)展。溫州創(chuàng)新融資支持政策,2013年4月,龍灣區(qū)越秀學校率全國之先,通過學費收費權質押的方式向銀行成功貸款600萬元,開了基礎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直接向金融機構融資的先河。通過建立教育發(fā)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溫州還為民辦學校提供貸款擔保8.5億元。迄今為止,該市民辦學校完成辦學權和收費權質押貸款41筆,總授信額度10.56億元。
溫州市教育局局長鄭建海說:“溫州推進民辦教育改革,一方面進一步激活了辦學活力,形成公民辦互補互促、共同發(fā)展的良好教育生態(tài),另一方面更是激發(fā)了民間資金辦學熱情,吸引了民間辦學資金超60億元。江蘇翔宇教育集團、上海協(xié)和雙語學校、北京新東方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學校等一批品牌學校進入溫州,滿足了社會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中國民辦教育協(xié)會會長王佐書評價說:“溫州的改革探索為國家改革積累了豐富經驗,提供了鮮活實例。”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改委等國家部委30多次到溫州調研,全國150多個省、市、縣的考察團趕赴溫州取經后紛紛出臺當?shù)孛褶k教育改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