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延安》劇照。記者 董天曄 攝
??記者 施晨露
??“延安不是目的地,恰恰相反,延安是一份事業(yè)的開始。”5月28日晚,“解放·東證之夜”《向延安》專場演出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當天,《解放日報》迎來在上海創(chuàng)刊75周年。
??對誕生在延安清涼山的《解放日報》而言,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的“新生”,正是一份事業(yè)新的開始。正如當年的年輕報人在發(fā)刊詞《慶祝大上海的解放》中所寫:“我們共產(chǎn)黨人從今天起在上??薪夥湃請螅盟钠鶃戆l(fā)表自己的主張,向上海人民作各種建議。”這份《解放日報》在上海的創(chuàng)刊號版面被放大后,成為觀眾在劇院大廳駐足打卡的紀念道具。
??作為“光榮之城”上海紅色文化季重要項目之一,由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制作出品、解放日報社聯(lián)合出品的海派諜戰(zhàn)話劇《向延安》5月27日起迎來在上海首輪6場演出,6月底還將亮相國家大劇院。舞臺上的故事以1937年淞滬會戰(zhàn)打響為時代背景,講述了向往延安但始終未至延安的主人公向金喜在險象環(huán)生的上海堅守革命理想,并通過圍繞在他身邊形形色色的家人、同窗,以豐富的人物群像描繪出一代人的命運沉浮與悲歡離合。
??首演之后,觀眾口碑開始發(fā)酵?!爸戮礋o名英雄,上海永遠是一個充滿故事和魅力的城市”“大時代的小人物給了我太多感動,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所有的無名英雄應該被銘記”“親情、友情、家國情里,閃爍著人性掙扎后迸發(fā)出的柔軟弧光”“永遠會被平凡人的偉大信念所打動”……一條條真情評論驗證了導演李伯男與全體主創(chuàng)希望與觀眾一同探索的答案——“信仰是什么?”“演出結束,路過一大片向日葵,朝氣蓬勃、生機盎然,感謝為和平歲月做出犧牲的無名英雄們?!币晃挥^眾特意拍下散場后邂逅的城市風景。
??“我寫《向延安》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青春之歌,這是上世紀40年代受信仰引領的一群年輕人的青春之歌;另一個是上海十年,在這重要的上海十年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生,與社會變革緊密相連?!庇^看首演后,原著作者、編劇海飛向記者表示,話劇舞臺的呈現(xiàn)“完成度高”,“諜戰(zhàn)和人生百態(tài)融合得恰到好處,觀眾看到的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更多的人生”。他希望年輕觀眾走進劇場,不僅了解一段歷史,更重要的是隔著時空與劇中人產(chǎn)生精神共鳴。
??“作為一名有15年黨齡的共產(chǎn)黨員,在特殊的日子欣賞話劇《向延安》,回想‘延安’這個賦予我們信心與力量的詞,熱血沸騰,更加堅定了為建成文化強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決心?!鄙虾H?lián)書店青年編輯王赟說。
??專場演出開始前,與解放老報人郭昌熹一起完成“解放之路”拼圖的解放日報青年記者李楚悅說:“參與‘解放之路’尋訪報道活動,對我這樣的年輕記者來說,與其說是一次工作經(jīng)歷,不如說是一場精神洗禮。延安不僅是革命圣地,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高地。理解‘解放’初心,方能傳承黨報使命。煙火氣與革命理想相輝映的舞臺故事,讓我領略到熱血革命與青春理想交織出的時代之歌?!?/p>
??“《向延安》聚焦的是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一顆最為平凡的水珠,從小人物的視角讓觀眾看到理想信念燭照下的青春、熱血、犧牲。充滿倍速感的舞臺節(jié)奏,靈動大氣的舞臺呈現(xiàn),充滿人性剖析深度的人物塑造,展開了一卷樸素、真切、感人的平民史詩和在時代洪流中青春成長、分化的心理畫卷。”著名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感慨,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奔向延安”場景,意味深長地昭示了“向延安”的精神內核——“延安是理想和信念結合的意象,我們的精神可以一次次抵達延安”。
??“解放·東證之夜”《向延安》專場由解放日報社與申能集團旗下東方證券聯(lián)合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