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月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汪子芳)紹興上虞區(qū)春暉高中60歲的陳根土老師,離開教壇了。
陳老師40多年的執(zhí)教生涯,有33年在春暉園度過,從1984級到2015級,他當了13屆班主任,教過的學生數(shù)以百計。他本該在2017年的7月退休,但因為耳疾,不得不提前一年告別講壇。
于是,在2017年的元旦,他曾教過學生中的100多名,從北京、寧波、杭州等各地趕回了上虞。
風塵仆仆,千里而來,只為了再聽陳老師講一次課。這,也許是一個老師所能得到的最佳褒獎。
從教40年的他幾度哽咽:
做老師,太幸福
當天下午5點,伴隨著清脆的校園鈴聲,穿著橘紅色毛衣的陳根土老師舉起話筒說了一聲“上課!”
一切都如同最普通的課堂。班長喊“起立”,一百多名學生站了起來:“老師好!”
只是這些學生,從鬢角上已經有了風霜的中年人,到活力四射的零零后,都在;父子、夫妻的組合,都有。他們無一例外,都是陳根土老師的學生。
這一節(jié)課,陳老師的要求還是那么嚴格:“5點鐘正式上課,遲到了要喊報告才可以進去。”
只是上課的內容變了:大屏幕用一幅幅照片還原了陳根土老師在春暉中學(后來的春暉高中)教書育人的歷程,一晃眼就是33年春秋。
講臺上,陳老師也哽咽了。
“我太激動了,也非常感動,謝謝同學們,記錄了我在春暉33年的時光。”陳根土老師說,自己執(zhí)教40年,進春暉33年,教過13屆學生,這次每一屆學生都派代表回來了,“做老師的幸福感太好了。”
耳朵出現(xiàn)聽力障礙
他戴著助聽器上了四五年課
四五年前,陳老師的耳朵出現(xiàn)了聽力障礙。
他原本堅持邊看醫(yī)生邊戴著助聽器上課,但到了2016年上半年,他的耳疾已經嚴重到戴著助聽器也無法正常上課的地步了。
陳老師不希望因為自己的身體原因影響孩子們的學業(yè),加上在美國攻讀博士的兒子希望接父親去治療耳疾,于是在2016年的7月,陳老師決定提前告別講壇。
聽到這個消息,學生們悵然若失。于是,一個策劃萌生了。33年教過的每一屆學生,派出代表,組成了這個一百多人的課堂,在2017年的元旦,再來聽陳老師講一節(jié)課。
這一節(jié)課,照舊只有45分鐘,講的不是知識,而是人生。直到下課鈴聲如約響起,大屏幕上出現(xiàn)了醒目的字體:“下課了,陳老師別拖堂!”
陳根土老師和學生們笑成一團。
教了40年書,做了13屆班主任,陳根土老師記得住每一個學生的名字:“這是做老師的基本功。”
他還說,對待學生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愛。
“元旦前我從美國回來,正好碰上學生在上體育課,孩子們看到我過來,全跑過來牽我的手摟我的肩,那個時刻我太幸福了。”陳老師說:“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了解學生,發(fā)掘每個人的潛力,這才是教書育人的本質。”
從“陳老師”到“阿土爺爺”
學生和他如同親人一般相處
認真說起來,來參加這堂課的學生,已經跨越了兩三個輩分。所以他們對陳老師的稱呼,也不一樣:“陳老師”、“阿土伯伯”,甚至還有幾屆學生叫他“阿土爺爺”。
的確,陳根土老師人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都在春暉高中度過的。
1984年,陳根土結束7年的代課教師生涯,提著簡單的行李進入春暉中學,成為春暉中學最后一屆初中生的班主任。他的課,就這么一直上到了2016年。
“1984年的時候交通不方便,陳老師自己挑著行李進春暉中學,門衛(wèi)還以為是來報到的高中生。”1984級的學生郭志輝回憶起陳根土老師的往事,很感慨,“我看著他結婚生子,感情深厚,亦師亦友。”
在郭志輝的印象里,陳根土老師一直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家人,初三的時候老師有了兒子,還在課堂上喜滋滋地發(fā)糖給大家。
而1995級的學生林峰說,他們那個時候已經叫陳根土老師“阿土伯伯”了。“那時候游戲里有一個‘阿土伯’,同學們私底下也這樣稱呼他,陳老師聽到之后樂呵呵的,也不生氣。”
在他的記憶中,和陳老師在一起的學生時代,有很多暖心的小細節(jié)。
比如,因為喜歡陳老師,學生們都愿意和他爭論數(shù)學題解法;再比如,“陳老師對學業(yè)要求很嚴格,但是也很關心我們,會默默地幫助住校生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