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小學五年級教材《人·自然·社會》,有關‘紹興蓮花落’一文中,稱蓮花落是‘瞎子戲’,這樣的解釋是錯誤的,教材應該是十分嚴謹?shù)模帉彶块T在編寫教材時應該請教一下相關專家學者,免得以訛傳訛。”近日,浙江省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紹興蓮花落協(xié)會理事韓會稽對記者說,希望編審部門能夠更正這一不準確的表述。
“《人·自然·社會》是2014年由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著,作為全省小學五年級的正式教材使用。”柯橋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綜合實踐研訓員鄭國祥老師說。
記者看到,這本教材內(nèi)容包括“浙江沿革”“浙江環(huán)境”“浙江文化”“浙江經(jīng)濟”“和諧浙江”五大主題,共有28課。“紹興蓮花落”編在第13課,文中第一段寫道:蓮花落,也稱“蓮花樂”“蓮花鬧”,當?shù)胤Q“瞎子戲”,原是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民間曲藝形式。在第二部分“老戲綻放異彩”的內(nèi)容中寫道:蓮花落的“年紀”可大了,它始于宋元時期,成形于明代,清光緒年間開始盛行。
紹興蓮花落真的又稱“瞎子戲”?
“把紹興蓮花落稱為‘瞎子戲’,這肯定是錯的!”紹興文理學院兼職教授、紹興市曲藝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汪嘉寶說,紹興蓮花落也沒有“要過飯”,所謂“原是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民間曲藝形式”也不準確。
“在紹興,所謂的‘瞎子戲’,指的是紹興詞調(diào),又名花調(diào),俗稱話詞。”汪嘉寶說,紹興詞調(diào)是由盲藝人演唱的傳統(tǒng)曲藝曲種。宋代和明代的資料中均有關于紹興“盲翁作場”唱曲藝、“村瞎子……彈唱詞話”的記載。但是,紹興詞調(diào)和紹興蓮花落是完全不同的曲種。
江西省新干縣也有蓮花落,當?shù)胤Q“瞎子戲”,歷史上均為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曲藝,在廬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江西蓮花落與紹興蓮花落是不一樣的。
紹興蓮花落始于宋元時期?
“教材中寫著紹興蓮花落始于宋元時期,這一說法也不準確,紹興蓮花落是從落地唱書衍變而來,相傳始于清光緒年間,至今也就是100多年的歷史。”汪嘉寶說。
“最初的紹興蓮花落說唱者大都沒有文化,也就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汪嘉寶說,比較統(tǒng)一的說法是在2008年紹興蓮花落百年慶典上,蓮花落研究者認為紹興蓮花落于1908年正式形成,距今1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行地域在紹興、杭州、寧波及周邊地區(qū)。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單就蓮花落這一曲種而言,并非紹興獨有,它源于唐、五代時的“散花樂”,又作“蓮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宋代始在民間流傳。
兩處不準確的表述要更正
柯橋區(qū)阮社小學和越城區(qū)富盛鎮(zhèn)中心小學是紹興蓮花落的非遺傳承基地,這兩所學校均有紹興蓮花落的校本教材。
阮社小學的校本教材《蓮花落》,汪嘉寶是編寫總顧問。文中在“追溯紹興蓮花落的歷史文化”中寫道:“紹興蓮花落相傳始于清光緒年間,它是一種說唱藝術,因演唱中有‘哩哩蓮花落’之類幫唱過門,故名為‘蓮花樂’再變?yōu)?lsquo;蓮花落’”。
富盛鎮(zhèn)中心小學的校本課程《我愛蓮花落》,由省曲協(xié)主席翁仁康擔任編寫指導委員會主任。校本專題“歷史與現(xiàn)狀”中寫道:“紹興蓮花落自1908年正式形成……初起之時,藝人們沿街賣唱,獨歌清唱,與唐代‘散花落’衍變而來的‘哈哈蓮花落’相近,屬于大概念‘蓮花落’。后為了表示區(qū)別,才加上地域名,得名‘紹興蓮花落’。”
這幾本校本教材中,均沒有紹興蓮花落又稱“瞎子戲”的說法,而且產(chǎn)生年代都確定在清光緒年間。
“教材應當是十分嚴謹?shù)?,不能有任何錯誤,否則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容易以訛傳訛。”阮社小學副校長陳鐵漢說,紹興蓮花落入選小學教科書,讓小學生們了解紹興地方曲藝,是十分必要的,對地方曲藝的傳承和發(fā)展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如果教材內(nèi)容不準確,造成的影響也是難以想象的,必須加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