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江口街道阮家村的阮企德老人,今年89歲。老人耳不聾,眼不花,記憶力極強?,F(xiàn)在阮大爺已成為寧波灘簧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人。
寧波灘簧俗稱串客,興起于清朝中葉,灘簧中的“灘”是“路頭戲”的意思,即隨時演唱,即興發(fā)揮。阮企德說,他17歲那年,村里辦起了劇團,因為他常常穿街走巷聽灘簧、看演出,劇團的團長看中了他,叫他擔任花臉和小生角色。頗有天賦的阮企德演什么像什么,常到鄞州一些鄉(xiāng)村演出。
阮企德說,解放前奉化西塢金家堰有個吳小山家庭曲藝班,逢年過節(jié)常到江口阮家和陡門橋一帶演出,曲藝班演到哪村他就跟到哪村。后來,他和曲藝班的人熟了,就開始學唱灘簧。
阮企德唱的灘簧風格婉約,音韻中和,接近口語,通俗易懂,鄉(xiāng)土氣息濃郁。他演唱的灘簧主要劇目有《庵堂相會》、《拔蘭花》、《打窗樓》、《秋香送茶》、《賣草囤》、《呆大燒香》、《摸螺螄》、《賣橄欖》、《阿龍賣胡蔥》等,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和現(xiàn)實生活。
當年,阮企德的演唱“舞臺”大多在田頭街頭,其中自編的《阿龍賣胡蔥》是他的拿手好戲:日出東方紅彤彤,大街上來了我周阿龍;高頭白馬騎當中,儂講威風勿威風;想起舊歲臘月中,大雪紛飛難過冬;我向阿妹借披風,借來披風到當?shù)?一當當了六百銅,碰到當年十兄弟;二五八六吃個空,過年要喝西北風;阿龍難見阿妹面,只好偷偷去賣蔥……在場的人聽后常常捧腹大笑。
2009年7月,年過八旬的阮企德被奉化江口街道評為“甬山之聲”。今年7月,寧波電視臺二套《寧波達人秀》欄目組編導來到他家錄制唱灘簧節(jié)目。前個月,他有幸參加了寧波電視臺的《寧波達人秀》節(jié)目,精彩的演唱不僅得到3位評委的一致肯定,還獲得了最高人氣獎。最近,他又接到寧波電視臺《寧波達人秀》欄目組的電話,邀請他參加《寧波達人秀》決賽,和眾多年輕人上臺一決雌雄。
阮企德不但唱灘簧出了名,還有一手育茄苗的絕活。如今,他白天到方橋和鄞州姜山一帶賣茄苗和蔬菜種子,年收入3萬元。晚上一有空,就精心自編唱詞。“唱灘簧是我一生的樂趣。”當筆者詢問他在有生之年有啥愿望時,阮企德說:“希望唱灘簧后繼有人,把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繼續(xù)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記者 朱和風 通訊員 徐華良 應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