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咸祥鎮(zhèn)西宅村文化禮堂里都會響起動感的音樂,百余村民邁著輕盈的舞步,不時發(fā)出爽朗的笑聲。面對此情此景,村主任朱勇國很感慨:“大家湊錢建的禮堂,享用起來就是舒坦!”
2012年,西宅村不少村民提出要建文化禮堂。由于薄弱的村集體經(jīng)濟難以支撐龐大的費用,有人提出湊份子?;I款第一天,不少村民把平日省吃儉用的錢捐了出來,即便是在外打工的村民也不忘托家人表達心意,有的捐10萬元,有的捐5萬元。僅一周時間,數(shù)百位村民湊了73萬元。
“農(nóng)村群眾不缺少藝術(shù)細胞,我們心中蘊藏著鄉(xiāng)土情懷,只要加以引導,就能被喚醒。”咸祥鎮(zhèn)鎮(zhèn)長周陽說,在該鎮(zhèn),文化投入不再由政府唱“獨角戲”,“眾籌”模式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
金山公園18年前還是一片荒地,熱心人樓如云知曉要建公園后,立即捐出了1000元,又四處募集資金,并和10余位村民義務開荒鋪路。在他們帶動下,村民紛紛捐錢。
“每一個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數(shù)額我都記得。”樓如云說,500米登山路以及5座涼亭、6個雕塑、7個小廣場,都留下了村民出資出力的印記。
眾籌共享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激發(fā)出人們對農(nóng)村文化投入的熱情。在咸一村,4位村干部和6位村民眾籌購買了一套豪華音響和55英寸大彩電,村民們學跳舞更加帶勁了;在咸二村,村民籌錢請來戲班子,有滋有味地在家門口欣賞演出;西宅村文化禮堂建成后,村民們又買來桌子凳子和電器、開水爐等設施。
除了籌錢,當?shù)厝诉€熱衷籌力、籌智。沙金山上要造文化場所,附近村民帶著磚頭上山,不到一星期搬了3500塊。
如今的咸祥鎮(zhèn),東村腰鼓響,西村裙角揚,老人們有了吹拉彈唱的地方,婦女們有了一起跳舞的習慣。
2014年以來,嵩江民間音樂社成立、嵩江越劇團參加市“相約梨園”越劇大賽獲一等獎、咸祥八月半漁棉會成功申報“浙江省傳統(tǒng)節(jié)日保護基地”等,這些都是眾籌帶來的力量。“籌錢籌力就是籌心,大家都參與進來了,農(nóng)村才會有更強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周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