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它屬于軟體動物貽貝科,能吃,繁殖能力超強
天氣炎熱,西湖引水馬力全開,這幾日,西湖引水玉皇預(yù)處理場的沉淀池里,每天能打撈出500斤到2000斤的“海瓜子”,比10年前增加了好幾倍。
西湖邊能撈起這么多“海瓜子”,真是有點稀奇。這個“海瓜子”,好吃嗎?肉頭厚不厚?
西湖水域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捂著嘴巴笑了:“‘海瓜子’這個名字,也是我們私底下叫叫的,不確定它學(xué)名叫什么。我們場里的這些‘海瓜子’,個頭小、肉少,估計上不了餐桌的。請錢江晚報幫忙問問養(yǎng)鴨戶或其他適用的單位吧!需要的聯(lián)系我們哦!” 這些“海瓜子”來自錢塘江。對西湖引水來說,“海瓜子”暴增不是一件好事——在引水過程中,海瓜子若進入玉皇沉淀池,會影響正常的引水量,阻擋西湖水質(zhì)的提升。
一天清理500斤,多時一天2噸
錢塘江和西湖之間,有一根長約3100米、直徑2米的“大動脈”,這是錢塘江往西湖的唯一通道。
“海瓜子”們正是通過這條通道想往西湖邊來,不過九曜山腳下有一道關(guān)鍵的攔網(wǎng),擋住了它們沖進西湖的步伐。
西湖水域管理處西湖引水玉皇預(yù)處理場的站長盧強告訴錢江晚報:“每天早8時、晚5時清理兩次,一般來說,最少一天都能打撈起500斤左右的海瓜子,多的時候一天2噸,4個男人拉網(wǎng)都拉不動,還要請來三角架和滑輪幫忙。”
昨天早上8:00,天氣已進入“火烤”模式,西湖引水預(yù)處理場的3名凈水工開始清理海瓜子。
沉甸甸的攔網(wǎng)從水底拉起,其中2名凈水工用力將攔網(wǎng)拖上池邊,一股腥臭味瞬間沖進鼻腔。接著,包裹著泥漿外衣的海瓜子被傾倒在地,一大坨,還有不少仍抱團黏在攔網(wǎng)上。
記者捂著鼻子湊近看,哇,從那一堆里竟然爬出來兩只小螃蟹,還有幾條銀白色小魚,“這些算正常的,有時候還能撈到蛇、青蛙呢。”盧站長說。
12個攔網(wǎng)逐一拉完后,凈水工們將地面上一堆堆“海瓜子”掃除,高1.2米的垃圾桶,足足裝了兩個大桶。
西湖引水玉皇預(yù)處理場位于屬玉皇山山麓的九曜山南側(cè),而山的北面就是太子灣公園。山體中,直徑2米的引水隧道長約1600多米。
清水從預(yù)處理場出來,一路汩汩向北,1600米后,就抵達西湖景區(qū)的太子灣公園,然后穿過南山路,進入小南湖。
“海瓜子”到底是啥?它能吃嗎? 這攔截下來的“海瓜子”到底是什么?它們來自哪里?能吃嗎?
工作人員只知道它們從錢塘江來,也并不確定它們是否就叫作“海瓜子”。從長相看,倒是和淡菜(青口貝)很像,有點像縮小版的淡菜。
錢江晚報記者把圖片發(fā)給了專家,同時也在朋友圈尋找答案。
朋友圈的大部分人都說這個就是“淡菜小時候”,而且大家都說只要是活的就能吃。
也有臺州臨海的漁民說,這種貝殼類,他們當(dāng)?shù)氐耐猎捊谐鄙细蝌?,家住海邊的人是不會去撿的,所以,這種蛤蜊一般在海灘上自然死亡。
浙江省自然博物館的錢周興教授看過圖片后表示,這個物種應(yīng)該叫“突殼肌蛤”,也叫“尋氏肌蛤”,也有漁民稱其為“海瓜子”,殼較薄,屬于軟體動物貽貝科。所以它能吃,繁殖能力超強。以前南方是作為養(yǎng)殖蝦的飼料的,生活在錢塘江等河口,咸淡水區(qū)域。“錢塘江里有的,一般都是幾個生長在一起,用足絲固著在堅硬的物體上。今年突然增多,我個人認為是氣候變暖造成的,它的繁殖季節(jié)一般是8月份,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水溫高的話,數(shù)量會更多。”
繁殖能力這么驚人,會對錢塘江水質(zhì)造成影響嗎?“對錢塘江水質(zhì)不太會,但是如果跟著進了西湖,它們會在進出口盤踞,這樣會對西湖水質(zhì)造成一定的影響。”錢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