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調查發(fā)掘現場(資料照片)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昨天在北京揭曉,“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fā)掘”從25個入圍項目中脫穎而出。這是自1991年該評選設立以來,浙江獲選的第17個考古項目。
我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2009年以后,以崗公嶺水壩的發(fā)現為契機,通過調查判斷良渚古城外圍存在著一個由10余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的水利系統。
2015年7月到今年1月,對老虎嶺、鯉魚山、獅子山等水壩進行了正式發(fā)掘。同時,與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聯合對壩體和庫區(qū)進行了勘探調查。最終確定水利系統位于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境內,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同時。提取樣本進行碳14測定后,得出的12個測年數據在距今4700年至5100年之間,屬于良渚文化早中期。從而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發(fā)掘領隊王寧遠研究員介紹,目前發(fā)現的11條水壩按形態(tài)和位置不同,分為長堤和短壩兩類。長堤沿山前分布,連接兩山的短壩又可分為建于山谷谷口的高壩和連接平原孤丘的低壩。專家推測,該系統或具有防洪、運輸、用水、灌溉等綜合功能。
以防洪功能為例,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分析,高壩大致可以阻擋短期內870毫米的連續(xù)降水,相當于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低壩之內是個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據現存壩高海拔10米推測,可形成面積達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庫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