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巴黎人在修下水道時突然“腦洞大開”:為什么不將其他市政管線也一并收容在內?于是,就有了歷史上最早規(guī)劃建設的地下綜合管廊。隨后,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迅速效仿。經過百年探索與實踐,地下綜合管廊已經成為發(fā)達國家城市建設管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基礎。
國內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地下綜合管廊于1992年動工,位于上海浦東新區(qū)張楊路。這段全長11.125公里的“共同溝”,一方面作為新事物引起了一些城市的效仿,另一方面卻也讓更多的城市打消了這個在當時還如天方夜譚般的念頭——最終耗費了3億元資金,這個數(shù)目對于新世紀之交的國內城市而言,無異于天文數(shù)字。
對2016年的浙江來說,現(xiàn)實同樣如此。“地下綜合管廊最大的缺憾,就是投資太大!”一名業(yè)內人士這樣向記者感嘆,“杭州試點的5個項目,總長度32公里,總投資38億元,折合每公里近1.2億元!”
地下綜合管廊,也因此被一些人稱為“燒錢工程”。那為什么我們還要在“看不見”的地方,下如此大的氣力?投如此多的財力?
民生賬:新型城鎮(zhèn)化應有之義
力推地下綜合管廊,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著力補上城市建設的“短板”,滿足不斷擴大的民生之需,是新型城鎮(zhèn)化的應有之義,讓民眾產生獲得感和安全感,這筆民生賬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床灰姷拈L廊 摸得著的民生打通大都市“地下經脈” 本報記者 方臻子
“地下問題”成短板
“一場暴雨,就會引發(fā)市民們戲稱的‘看海’現(xiàn)象,這還是在一些大城市!”2015年7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時,痛心疾首地說。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存在“重地上、輕地下”的問題,地下基礎設施數(shù)量少、水平低、質量差、發(fā)展滯后,已經成為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的短板。
除了“看海”,在馬路上,這些場景頻頻出現(xiàn):施工方拿著辛辛苦苦從各管網權屬單位處收集過來的地下管網圖,照圖挖掘。沒想到,一鏟下去要么火花四射,挖斷了電纜,或者挖斷了地下燃氣管網;要么水漫金山,挖斷自來水管了;還有可能是很多人的支付寶無法使用了——去年5月,杭州市蕭山區(qū)某地因市政施工過程中挖斷光纖,導致支付寶一個主要機房受影響。
而在新聞中,這些事件也偶爾出現(xiàn),讓人心頭顫抖:2013年11月22日,中石化東黃輸油管線爆燃,事故共造成63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7.5億元。事故調查組指出,這次事故暴露出的突出問題是,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guī)劃布置不合理。青島方面早先也承認,管線情況非常復雜,在多年的城市建設中,工業(yè)生產性質的輸油管線與市政管線交叉,不規(guī)范。2012 年4月1日,一名女子在北京市北禮士路附近人行道上突遇路面坍塌,落入一個熱力管線泄漏所形成的熱水坑,在醫(yī)院搶救8天之后身亡。出事的熱力管道早已腐蝕,工作人員也說早已報修了,但“熱水管破裂報修特別麻煩,熱力這塊全北京有幾千家供熱公司,各管一片兒,故障點有很多說不清是誰家管的盲點”。因此一開始出事時,居然沒有人能立即說清楚這片管線的歸屬和泄漏責任在哪方。
此外,一旦直埋的管線要新建、擴建和維修,道路就得一次次被“開膛破肚”,這被業(yè)界比喻為“馬路拉鏈”,不僅阻礙交通,百姓更是怨聲載道:“怎么剛挖過又要挖了!”但事實是,各種市政管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理想狀態(tài)下的電纜使用周期一般為15年,鑄鐵材質的供水管線使用時間一般為20至30年,而且氧化、擠壓等各種原因還會不同程度地縮短管線的壽命,所以對于傳統(tǒng)直埋方式,就需要經常開挖道路重新敷設老化的管線。
星羅棋布的城市地下管線,輸送著工業(yè)社會生產生活所需的基礎服務。但是,第一個直接開挖城市地下埋管線的工程師或許不會想到,地下管線會在現(xiàn)代社會如此密集?!跺X江晚報》2014年曾報道過,在紹興越城塔山街道燕甸園社區(qū)駙馬池區(qū)塊,100米不到的小路上遍布60多個窨井,這些窨井蓋上分別標注了污、水、水表等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