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浙江美術館要進入為期3個月的閉館整修期。這是自2009年8月開館以來的第一次大修。
就在閉館前不久,該館完成了2015年度藏品普查工作,這也是6年多以來,浙江美術館第一次全面摸清了自己的“家底”。截至2015年底,浙江美術館已經(jīng)征集收藏了近2萬件藏品。這個數(shù)字,還在飛快地增長。
也許很多人會好奇,這么多的藏品是從哪里來的?藏寶貝的地方又是什么樣的?我們能有機會看到多少?
庫房探秘
大多數(shù)藏品從未展過
浙江美術館的庫房,占地3000多平米,恒溫恒濕。就像影視劇里藏寶貝的重地一樣,它有很厚的鐵門,需要三個工作人員才能開啟。
進門之后,就看見一排排銀色的金屬柜子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這些可移動柜都被編號,一些書畫作品被分類掛在柜子的網(wǎng)架上,還有的卷軸類作品則被放在抽屜里。
“應該說我們的硬件設施在全國美術館中都是領先的。”浙江美術館典藏部主任陳緯介紹,“在完成藏品的信息登記、上架以后,能在任何時候定位到任何一幅作品的位置。”
記者就隨機點了吳冠中和潘天壽的名字,相應的柜子馬上就找到了。不過,吳冠中的所有作品剛好出借展覽去了,而潘天壽的3件作品中,顯示有2件還未展過。
其實,未展過的作品不在少數(shù),僅浙派人物畫創(chuàng)始人李震堅的家人一次性捐贈的4000多件文獻和作品里,展出過的恐怕不到其十分之一。
清點家底
博物館和美術館最頭疼的事
就這樣,一邊清點,一邊還不斷有新的藏品進來,僅今年開年以來,浙江美術館接受的捐贈就有1000多件了。再加上每件藏品有多達25條“身份信息”需要標記,難怪要耗時6年多。
這種苦,很多博物館都嘗過。就拿故宮博物院來說,2010年首次完成藏品全面普查,清點那180萬件家產(chǎn)花了7年。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表示,按照三年一輪的規(guī)定展出故宮的書畫作品,展完一遍要90年。也就是說,普通人一輩子也不可能看完。
這種現(xiàn)象在全國的美術館界也是普遍存在。例如中國美術館,藏品10萬多件,如何才能全面掌握它們的信息,提高藏品利用率呢?
于是從2014年開始,文化部全面啟動美術館藏品普查工作,相當于揮著鞭子逼大家理清財產(chǎn)。
在今年1月發(fā)布的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工作簡報中,浙江在已登錄藏品排行中位列第四。數(shù)據(jù)顯示,浙江全省的美術館藏品總數(shù)有9萬多件,已經(jīng)錄入的有130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