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昆一群小學員正在夏練三伏
其中有個小朋友練功前都要向一張照片匯報
上周,浙江昆劇團剛剛結束新戲《紅梅記》的首演,團員們這幾天都在家里休息。昨天,團長林為林在朋友圈里發(fā)了這么一條——他跑回團里,扎起20斤重的大靠(戲曲舞臺上武將的戰(zhàn)服),練起了翻身。他是來陪練的。陪誰?一群放暑假的孩子們——浙昆第六代傳人“代字輩”學員。
練功的孩子中,有昆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的重孫、6歲的暢暢,還有王傳淞的重孫、13歲的王翼驊。
【太爺爺】
練功房邊上,6歲的暢暢正在下腰,媽媽周璽蹲下身,為他打氣:“10、9、8……加油加油!”
暢暢生在昆劇世家。媽媽周璽是昆劇藝術家周傳瑛的孫女,暢暢是周傳瑛的重孫。
雖然還沒正式入門,但小家伙每天的功課里,看戲兩個小時,練功一下午,是必須的。媽媽很驕傲:他已經認識70多個臉譜了。
前幾天,暢暢哭鼻子了,因為練得太疼。不過,媽媽說,小家伙雖然愛哭,但有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天練功前,都要走到太爺爺?shù)恼掌皡R報一聲:太爺爺,我去練功了。
【婁阿鼠】
“王伯伯又來了啊。”
自從暑假開始,王世瑤每天要陪孫子王翼驊練功兩小時,團里人都習慣了。
他們,一個75歲,一個13歲。去年,他的孫子也成了“代字輩”的一員。
王世瑤一瞇著眼睛笑,就讓人想起壞壞的“婁阿鼠”,他的戲,全是爸爸王傳淞手把手教的。
現(xiàn)在,他又要教給孫子了。
“你的頭要歪,身子要有形狀,你看看我,像不像一把茶壺?”王世瑤擺了一個婁阿鼠最經典的動作。
王翼驊學得很快,他說,在家里每天看太爺爺?shù)牡?,看都看會了?/p>
但是,小不點長得很帥氣,完全可以往小生發(fā)展啊。
“我太爺爺是小丑,爺爺也是小丑,我也想演小丑。”王翼驊的小眼睛滴溜打轉,小婁阿鼠顯身了。
【代字輩】
這個纖纖瘦的姑娘兒,正在師哥的幫助下,練習鷂子翻身。昨天下午37℃,小姑娘一頭汗,一下午換了3件衣服,身上蠻臭的。
她就是最新的“代字輩”傳承人,她和她的同輩們平均年齡只有十三四歲,去年小學畢業(yè),然后參加了浙昆面向全國的招生考試,一共考進了50人。從去年9月開始,他們在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附中上課。
為啥叫“代字輩”?傳、世、盛、秀、萬、代、昌、民……這些字,都是“傳字輩”老藝術家早早決定好的。這一批新人,正好傳到“代”字輩。
正在幫她下腰的老師,是“萬字輩”的演員,他們之間相差17歲。林為林說,這樣的年齡差,可以避免相互壓制,不會出現(xiàn)搶戲。而17年,也是一個昆曲演員最起碼的成長時間。
【鵝蛋臉】
昨天中午一點,三個女孩子一起從衢州趕到了浙昆。
三只拉桿箱直接丟在一邊,頭發(fā)一扎,腰帶系緊,開始練功。
仔細看看,三個人都是瘦胳膊瘦腿小細腰,而且都很高,最重要的是,清一色的鵝蛋臉。
她們可是從幾百個小美女中選出來的。但不是長得美,就能當昆劇演員。
越劇的旦角要瓜子臉,昆劇就得是鵝蛋臉。
因為越劇閨門旦不用貼片,昆劇要貼,臉型需要更修長一點。
還有,眼睛不好看沒關系,化妝可以往上吊,但嘴巴不能往下掛。
這倆姑娘,看來是下一個杜麗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