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記者 彭智
年關將至,又到了扎堆結(jié)婚辦喜事的日子。按照中國傳統(tǒng)風俗,但凡嫁娶都要請懂《易經(jīng)》的“八字先生”選擇良辰吉日,圖個吉利。但近來一些市民反映,家里長輩擇的“吉日”和自己的工作時間沖突了,既不便請假又拗不過長輩,實在有些糾結(jié)。讓人不禁想問,這“吉日”真的很吉利嗎?這些所謂的“大師”到底可不可信?
文廟附近,一位“大師”在練攤。彭智/攝
市民反映:
“擇日子”鬧出不少囧事
小錢是在淮安工作的外地人,平時工作繁忙,回老家一趟不容易,準備趁春節(jié)放假期間把婚事給辦了,由于自家叔叔懂“風水”,為圖方便,就把擇日子的差事交給家里人了。然而,小錢卻沒有對家人的“安排”感到滿意,甚至為此煩惱不已。
“由于自家堂哥也準備春節(jié)結(jié)婚,老家都是坎上坎下的鄰居,婚期自然也請了叔叔來擇定。”小錢道出了自己苦惱的原委,叔叔定的是:堂兄初六,堂弟初八。本來雙喜臨門皆大歡喜,不想小錢的母親卻另請“高人”算了一卦,發(fā)現(xiàn)堂弟最適合初六,和堂哥同一天,于是硬要人改期。“這不就亂了套了嗎?”小錢不得已只好在家人間苦苦周旋。
老家在南京、在淮安從事文字工作的傅先生也大倒苦水,自己大學畢業(yè)已工作多年,眼看要結(jié)婚辦喜事了,沒想到在擇期問題上也遇到了“幸福的煩惱”。原來,雖然傅先生老家風氣比較開明,對“日子”不太講究,但對象家里的長輩卻對此深信不疑,表示非“吉日”不嫁。
“老丈人請人算了一卦,選了一個不是節(jié)假日的時間。我平時工作太忙了,實在不好請假,你叫我怎么辦?”傅先生左右為難。
而另一位市民王先生也表示,在“擇日子”上同樣遇到過令人哭笑不得的囧事。王先生說,他家人非常講究傳統(tǒng)風俗,談婚論嫁時,父輩專門請“八字先生”根據(jù)王先生的生庚年月看了一下日子。沒想到,結(jié)果讓人大跌眼鏡,領結(jié)婚證的時間對應的陽歷是“光棍節(jié)”,更令人訝然的是,花錢擇的陰歷“婚期”居然是陽歷四月一日“愚人節(jié)”。“結(jié)果結(jié)婚當天,很多朋友沒來,后來才知道,他們看到請?zhí)詾槭怯奕斯?jié)開的玩笑。”事后王先生才把事情原委搞清楚。
記者暗訪:
“大師”隨意加價討喜錢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曝出唬人的“六國易經(jīng)峰會”,一些人借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易經(jīng)》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上演一出滑稽的鬧劇?!兑捉?jīng)》算卦真那么玄乎?記者發(fā)現(xiàn),如今各種打著看風水、周易算命旗號的“大師”越來越多,擺攤設點、扯幡拉布的隨處可見。
昨天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文廟新天地,在承德南路邊一處較寬闊的停車場上,四五人分坐兩排,在地上各鋪一張紙,放一個鐵皮箱子,支一張椅子,遠遠看去就是一個極其簡陋的地攤。湊近一看,原來這些個須發(fā)有些花白的老者,經(jīng)營的是“八卦算命”的生意。在這些地攤上,記者看到,不時有市民神色凝然地向“算命先生”請教,不一會兒又怏怏地離去。
為了試試這些“算命先生”的“水平”,記者假稱自己朋友最近要結(jié)婚,因朋友沒空,于是受托請“大師”擇個婚期。未等記者表明來意,幾位“大師”就已開始拉客,一位模樣神秘的老先生說,“八卦算命,我算了三十年,是淮安數(shù)一數(shù)二的,你來我這里,保你沒錯,你想請教哪方面的我都能告訴你。”記者詢問價格時,該“大師”表示,“不準不要錢,滿意二十元。”
于是,記者就報上了一個年月日,以及生日當天的時辰,并說已忘了朋友對象的生辰。這位“大師”信心滿滿地說,忘了不要緊,我可以推算出來。接著,只見“大師”從鐵皮箱子拿出一張羅盤形狀寫滿天干地支的圓形紙,再從里面掏出一本陳舊的老黃歷和《玉匣記》,根據(jù)生辰,開始翻閱了起來。
“你朋友是八六年的,丙寅年屬虎,屬于爐中火,選日子不能逢水,土或者木日最好,按月份來看的話二月和八月比較適合,如果想提前或推后,就要看那一天和你的生辰克不克。”在“大師”的老黃歷上,記者看到,一些所謂“吉日”上有事前用鉛筆勾畫的痕跡。
此時,大師口中念念有詞,“建滿平收黑,除危定執(zhí)黃……”最后,定下了一個用筆畫過的日子。記者見“大師”并沒有像傳聞中“算命先生”那樣掐指一算,而是花了很長時間翻看家中常見的老黃歷,對比很久才查出“生辰八字”,不禁心生疑惑。
最后結(jié)賬時又節(jié)外生枝,“大師”突然將價錢加了一倍,說這是“吉日”,要討個喜錢,和原先談定的價錢相差甚大。一旁的另一位“大師”幫腔說,“這已經(jīng)是收你最低的了,就我這光喜錢就要收四十。”于是,記者只好作罷。
在離算卦攤點不遠處,一位在文廟開商店的大爺說,“這些人都是騙錢的,照著書念,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一點都不準,盡忽悠人。”
專家說法:
“擇日”不如“撞日”
家庭關系更重要
中國人辦事,總想圖個吉利,無論從政、經(jīng)商、求學、出行、婚喪嫁娶、略獵打魚甚至于剃頭理發(fā)都要找一個“黃道吉日”。而一些打著《周易》旗號算命的“大師”越來越多,正好迎合了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也因此促成了它備受歡迎的社會怪相。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讓人們對此深信不疑呢?
“究其原因,還是人們有一種趨利避害心理,對于兇日這一說法的恐懼,緣于對未發(fā)生和不確定因素的畏懼和擔心。有些人的生活中出現(xiàn)問題,不從客觀因素上找原因,反而歸咎于沒有選好日子。”
淮安舒心心理咨詢中心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翟曙霞分析認為,一些“算命先生”說的“兇兆”會給當事人種下一顆“心錨”,之后會一直牢記此事,生活中一旦出現(xiàn)不順,就會往這方面聯(lián)想,形成條件反射。事件發(fā)生的情形只要有幾分相似,他們就會對“預言”深信不已,從而不斷進行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對自己心理造成強大的影響力。
翟曙霞說,“對于一些講究傳統(tǒng)習俗的長輩來說,他們的出發(fā)點是真心希望讓孩子過得幸福,這說明他們很上心。而對于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只要工作時間允許,好方便安排賓客,那就是好日子。”
翟曙霞認為,實際上后一種想法比較合理一點,因為結(jié)婚是大事,要考慮到所請到的朋友和客人是否方便。她舉例說,有人認為八月十五是好日子,但實際上這時正是秋老虎發(fā)威的時候,天氣炎熱,辛苦了自己也辛苦了客人。“有時候好日子未必是好天氣。”
那么,當“擇日”遇到“撞日”,生活被既定習俗困擾時,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翟曙霞認為,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待事物,要根據(jù)結(jié)婚當事人的自身具體情況處理問題。“古代人根據(jù)當時的生活方式制定了選日子的方式,而現(xiàn)在時代變了,就要根據(jù)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
對于老一輩人和年輕一輩因“擇日”而產(chǎn)生的分歧,翟曙霞說,結(jié)婚是兩個家庭的事,至少是當事人和雙方父母三方的事,雖然一些圖吉利的想法有點唯心主義,不過,總來說還是為孩子的幸福著想。所以,作為晚輩,還是要尊重父母,照顧各方情緒,制定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第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