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陳平老人總是提前準備好拜月所需的貢品、香爐、香束、鞭炮還有月亮紙。日前,記者來到老人家里,她說,“我磕不了頭了,我要跪在椅子上向月亮神禱告!”
就等著八月十五拜月了 江安 攝
在淮安,中秋拜月算是代代相傳的習俗。但現如今,在城市居民的家里,中秋拜月已經很少見了。往年中秋,家住市區(qū)西大街的一位80多歲的老人在家門口拜月,曾吸引很多市民前去觀賞。家住長西街道西長西街的陳平老人,算是堅持拜月習俗幾十年的又一人。
一進老人家門,記者就看見為拜月而準備的香束已經擺在了窗口。陳奶奶雖已92歲,但耳聰目明。“‘男不拜月女不送灶’,我從三四歲時就隨著媽媽拜月了。”在陳平的口中,沒有“月亮”這個稱呼,而是“月亮神”。“香爐已經準備好了,香也買了,再買一掛鞭炮加一張月亮紙就差不多了。”
陳平是位有故事的老人。19歲那年,她為了逃避日本鬼子侵擾,從如皋老家跑到了淮安。說起這,老人淚流滿面。陳平也是一位有愛心的老人,眼看自家的房客經濟困難,她把房子免費讓給房客住。“我住在她家六七年了,她每年都拜月,我也年年跟著拜!”房客大媽說。
拜月的地點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拜月儀式沒有土月餅,但有月亮紙和鞭炮。八月十五晚上,只要月亮一出來她就焚香上爐,擺起供桌,放上藕、蘋果、菱角等貢品,隨后燒起月亮紙、燃起鞭炮。香火正旺中,她雙膝著椅,雙手合十、開始祈禱,“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全家平安”。
拜月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傳統(tǒng),春耕秋收,自然要告知上天,拜月表現了人們對于月亮的崇拜以及對美的追求。陳平對拜月的理解也大致如此,“一切吃喝的東西都歸功于太陽和月亮,月亮是神,自然要敬拜。”在老人看來,自己能活到90多歲依然身體康健,這些都與月亮神的庇護有關,“我這是迷信!”老人自嘲起來。
年輕的鄰居小陳和社區(qū)工作者小董從陳平的講述中,熟悉了拜月流程和習俗,他們感嘆最多的是,在今天,這已不是迷信,是對傳統(tǒng)習俗的堅守和傳承。“有了這個儀式,節(jié)日的味道才更濃,有了這個活動,我們才會有更多美好的回憶。”小陳說。
社區(qū)記者 江安 通訊員 錢麗萍 董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