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施晨露
“爸爸當時心臟病突發(fā),說不出話,眼睛盯著我,我知道他是放心不下這批字畫……”昨天,上海博物館三樓“兩塗軒”書畫專室里,回想起60年前的情形,坐在輪椅上、年過八旬的莊良有眼里泛起淚光。
“兩塗軒”是菲律賓華裔企業(yè)家莊萬里創(chuàng)立的私人書齋,原址位于菲律賓馬尼拉市郊,藏有宋至近代中國書畫珍品。1936年,目睹山海關(guān)匾額遭日軍劫掠后,莊萬里決心收藏保護文物,逐步形成東南亞最大的中國書畫私人收藏體系。1965年,莊萬里逝世,享年66歲。
此后,為父親的生前珍藏找尋一個合適的“家”,成為莊氏家族的牽掛。2000年,莊萬里哲嗣莊長江和女兒莊良有以莊萬里文化基金會之名,將“兩塗軒”珍藏的233件書畫作品,慨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這是華裔外籍人士首次向中國國家級博物館捐贈巨大數(shù)量珍貴文物,壯舉背后凝結(jié)著莊氏家族兩代人摯愛中華文物的赤子之心。
昨天,上海博物館“珠歸海上:莊萬里家族捐贈兩塗軒書畫展”向公眾開放。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隨著上海博物館東館落成,人民廣場館內(nèi)的“兩塗軒”陳列室進行了改建升級,展線得以擴展。此次,在重新梳理與研究藏品的基礎(chǔ)上,更全面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兩塗軒”書畫珍藏,“將受贈的藝術(shù)瑰寶與公眾共享,既是莊氏家族的心愿,也是上海博物館的榮幸”。
上海博物館的歷史與發(fā)展,與眾多捐贈者的慷慨奉獻密不可分。在館藏書畫中,莊氏家族捐贈的這批“兩塗軒”書畫珍藏尤為珍貴。“兩塗軒”全部軸卷由啟功、劉九庵、楊仁愷、傅熹年、鐘銀蘭、單國霖等專家細查鑒定,其所藏書畫數(shù)量豐富,作品的時間跨度自宋至明、清、現(xiàn)代,綿延八百多年。同時,其所藏書畫科目齊全,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和書法四大門類,名家精品薈萃,許多墨跡具有藝術(shù)、人文等多層面價值。
這些書畫作品大部分為莊萬里陸續(xù)從日本購得。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介紹,這批珍貴的書畫作品時間跨度大、內(nèi)容涵蓋面廣,尤為難得之處在于部分作品可補上博館藏薄弱之處,使得上博歷代書畫收藏更加完整。從這些日本藏中國明清書畫作品中,亦可窺見明清以來中國美術(shù)對日本室町時代、江戶時代、近現(xiàn)代美術(shù)思潮及審美風尚的巨大影響。
“兩塗軒”所藏山水畫為數(shù)不少,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其中,宋代無款《秋山蕭寺圖卷》為藏畫中年代最早的一幅。這幅作品對上博館藏體系就有補足意義。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副研究館員孫丹妍說,“北宋三大家之一”范寬有真跡《溪山行旅圖》,同時代畫家學其風格的作品流傳下來的甚少,而《秋山蕭寺圖卷》正是介于北宋與南宋之間,畫法兼具北宋范寬及南宋山水畫特征的一件罕見作品。
此外,藏品中,明代中期山水畫名家謝時臣的畫跡有三巨幅,晚明浙江名畫家藍瑛有兩件作品,其一《仿黃公望山水圖軸》為難得的紙本巨幅。清初畫壇正統(tǒng)派領(lǐng)袖人物“四王”的作品,“兩塗軒”所藏有二王真跡,即王鑒《仿陳惟允山水圖軸》和王翚《仿唐寅溪亭話別圖軸》。
“兩塗軒”所藏山水畫的另一特色是收集了不少名家作品,如明末葛征奇,清初萬上遴、祁豸佳,清中后期方士庶、黃均、張之萬、劉彥沖等。這些畫家都是當時藝術(shù)潮流的弄潮兒,他們的作品反映了繪畫流派流衍和發(fā)展的形跡。“兩塗軒”收藏的花鳥畫亦有相當數(shù)量,明代林良的《竹禽圖軸》堪稱難得精品,現(xiàn)代大師齊白石的《七冠報鳴圖軸》為簡筆寫生傳神的杰作。
在“兩塗軒”藏品中,書法墨跡為重要一類,明代董其昌的《行書手札九通卷》堪稱上乘之作。九通尺牘所述涉及與文侶、僧友的交游活動、對朝政的過問關(guān)注、表達受小人中傷的憂憤心情等,為了解董其昌生平和思想提供了珍貴史料,手札的書法也反映了其書法藝術(shù)大成期的精深造詣。在這件卷軸旁,上博特意制作展板顯示其鑒藏歷程,從清代王時敏——其次女嫁董其昌四子開始,經(jīng)多人鑒藏,至現(xiàn)代靳鞏、新加坡華僑李俊承、菲律賓華僑莊萬里,從中國至新加坡、菲律賓,如今又歸于中國上海。
為使這些珍藏得到充分展示,展覽將實行分批輪流陳列,本輪展出41件/組,展覽將持續(xù)至明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