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第十五屆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范表彰大會在京召開,隆重表彰60個見義勇為英雄模范個人和群體,其中就有在-7℃時勇跳冰冷刺骨的河水救祖孫三人的淮安英雄孫連舉。這位普通人的非凡壯舉,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中劃出了一道溫暖的光亮,讓“英雄”這個看似遙遠的稱謂,重新回歸到市井巷陌的日常生活中。
在歷史的長卷中,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精神印記,而英雄人物恰如歷史長河中巋然不動的燈塔,可以穿越時空、跨越代際,以人性的光輝照亮文明的進程,激發(fā)一代代人重拾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信仰”。英雄主義從未遠離我們這個時代,它只是以更樸素的方式存在于普通人的選擇之中。從“托舉哥”到“快遞小哥救人群體”,再到“暴雨中的逆行者”。他們來自市井街巷,沒有披風與鎧甲,卻在關鍵時刻展現出驚人勇氣,他們的偉大之處恰恰在于其平凡——是送餐途中駐足救人的外賣員,是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的列車員,是下班路上見義勇為的普通職工,是每一個“假如我在現場”都可能成為“英雄”的我們。所謂英雄,不過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
我們不會忘記,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井岡山的星火到長征路上的足跡,從抗戰(zhàn)烽火到建設熱潮,中華民族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鐫刻著英雄的名字。據統計,僅抗日戰(zhàn)爭期間就有超過3500萬軍民傷亡,這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破碎的家庭。在和平年代,“負重前行”有了新的詮釋:是邊防戰(zhàn)士在-40℃極寒中或海拔5000米的哨所堅守;是消防員逆著人流沖向火場的堅決;是全國累計300多萬扶貧干部扎根山區(qū)的數年如一日。讓我們永遠銘記:今天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
英雄壯舉或許難以復制,但英雄精神可以滋養(yǎng)每個人的心靈。我們無法復制黃繼光用胸膛堵槍眼的壯烈,也難以像錢學森那樣以學識報國,但英雄精神的真諦,恰恰在于它能夠融入普通人道德勇氣的“微時刻”:扶起跌倒老人時多一份堅定、為遭受不公者發(fā)聲時多一分底氣、面對網絡暴力時守住理性底線……這些微小的善行積累起來,就是社會文明的基石。當孫連舉毫不猶豫沖向危險的那一刻,他或許未曾想過自己會溫暖一座城,而我們要做的,是讓這份溫暖持續(xù)傳遞,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我們可能做不了英雄,但我們可以站在英雄一邊,成為一道微光!當每個人都散發(fā)一絲光明,螢火也能匯成時代星河。
供稿:政法委(袁羽)
原標題:《洪聲E評 | 平凡之軀鑄就英雄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