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wǎng)1月28日訊 2003年,徐州人薦雪梅背井離鄉(xiāng)到淮北濉溪縣,創(chuàng)辦啟言聾兒語訓部,教會300多名聾兒開口說話,被譽為“啟言天使”。
17日,薦雪梅被評為“心動2013·安徽年度十大新聞人物”之一。今晚7:30,安徽衛(wèi)視將播出“心動2013·安徽年度新聞人物”頒獎典禮。
為了聾兒,只身來到淮北
薦雪梅是新沂市瓦窯鎮(zhèn)人,1997年中學畢業(yè)后,在新沂港頭鎮(zhèn)一家聾啞兒童康復中心任教。
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學習,她掌握了聾兒語訓的科學方法,要做舌操、練氣息、看口型,最簡單的一個音節(jié)都需要持久的練習。薦雪梅面對那些孩子,不僅有方法,還有耐心。
那時,安徽淮北還沒有類似的康復機構,當?shù)匾恍┟@兒被父母送到江蘇等地接受康復訓練。薦雪梅就負責單訓一個名叫小雨的淮北女孩,沒想到這竟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當時,小雨只有兩歲多,是全家人的“心頭肉”??墒遣还芾蠋熢趺唇?,她就是不開口說話。小雨的家人心急如焚,她的母親因痛苦絕望,精神幾近失常。
奇跡出現(xiàn)了,或許是薦雪梅跟小雨特別有緣,在她的耐心引導下,小雨說話了。“小雨一開始并不愿意學習,我把她抱在懷里,然后讓她背對著我,轉過去,看其他的孩子張嘴跟我學說話。漸漸地,她也開始跟著模仿。”薦雪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小雨的家人激動萬分,她的爺爺奶奶都哭了,非得下跪磕頭向薦雪梅表達心里的感激。
一個、兩個、三個……薦雪梅讓聾兒學會了開口說話。7名淮北的家長在激動之余,萌生了一個想法——邀請薦雪梅去淮北,救助更多的聾兒。
薦雪梅被“纏”得實在沒轍了,只好同意了。2003年初,薦雪梅來到淮北。
開米店勉強支撐聾兒語訓部
剛開始,薦雪梅租了幾間民房作為教學地點,她的丈夫蔡佩江在淮北濉溪開起了米店,總算使小小的聾兒語訓部生存下來。
語訓機械性的重復枯燥乏味,而一次次挫折更消磨著人的意志和信心。孩子們著急,淚水在眼眶里打轉,薦雪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她轉過臉去偷偷擦干淚水,重新整理好情緒,用更加積極飽滿的態(tài)度面對學生。漸漸地,那些無助的眼神不再迷惘,而是緊跟著薦雪梅走出語言的迷霧。
一些孩子需要住校,可他們年紀較小,生活無法自理。上課時,薦雪梅是孩子們的老師;下課時,薦雪梅更像是孩子們的媽媽,做飯、洗衣、洗澡,朝夕相處中,每個細節(jié)她都盡心盡力做到最好。
“學生大多來自周圍的農村,家庭條件也不富裕,拿不出多少學費。那時候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繼續(xù)堅持下去。”薦雪梅回憶說,“孩子出生后,為了讓我沒有后顧之憂,我愛人就把米店關了,專門照顧孩子??墒沁@樣一來,我們的經(jīng)濟壓力就更大了。”
照顧學生們的日常起居,教他們文化課,進行發(fā)音矯正……日復一日的忙碌疲憊,讓薦雪梅幾次萌生了無法繼續(xù)的念頭??墒强吹胶⒆觽兛释哪抗?,薦雪梅又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孩子們也很爭氣,不斷用“進步”證明薦雪梅的辛苦沒有白費。
慕名而來的學生一個接一個
濉溪啟言聾兒語訓部的教室和普通教室的布局不同,這些教室布置得格外溫馨,桌椅板凳都是卡通造型的,孩子們圍成半圓,環(huán)繞著坐下。教室的墻上貼滿圖片,旁邊擺放著電子琴、電腦等教學工具。薦雪梅說:“這些孩子都有聽力障礙,我得給他們營造更舒適的環(huán)境,才能讓他們更安心地學習。”
給失聰?shù)暮⒆舆M行語言矯正,非常講究方法和技巧。
薦雪梅先用手鼓或電子琴發(fā)出聲音,刺激孩子們對聲音的感覺。接著,是練口型,矯正發(fā)音。薦雪梅張大嘴巴慢慢地吐字,孩子們模仿她,手放在喉嚨上,一邊感覺聲帶的顫動,一邊發(fā)出聲音。
三遍、五遍、十遍、二十遍……薦雪梅說,她必須要始終面帶微笑,循循善誘,這樣慢慢地耐心的教,孩子們每個字的發(fā)音就會有模有樣了。
“有時還需要點燃蠟燭,放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練習說話時的氣息。”薦雪梅說,因為聽力喪失的時間久了,孩子們對說話時吐氣的輕重無法準確把握。有的孩子以為自己在說話,可是聲音太輕。薦雪梅挨個教他們正確地呼氣發(fā)聲,告訴他們正確發(fā)音時,呼出的氣要把前方的蠟燭吹滅。
語訓部的名聲傳開了,慕名而來的學生一個接一個,甚至有從阜陽、宿州等地趕來的。孩子們的家長握緊薦雪梅的手,把孩子托付給她,這讓薦雪梅進一步堅定了信心。
薦雪梅被譽為“啟言天使”
薦雪梅堅持用愛心、耐心、恒心換回了300多名聾兒開口說話,告別手語,她被譽為“啟言天使”。去年,薦雪梅還獲得助人為樂“中國好人”稱號。2010年,啟言聾兒語訓部被認定為“中殘聯(lián)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安徽省定點康復機構,2011年又被評為“全省社會力量開展殘疾兒童康復工作先進單位”。
“很多聾啞人其實并不是生下來就聾啞,只是因為生下來發(fā)生聽覺障礙,自己也沒法對所說的話進行修正,久而久之也沒有了說話的意識,導致又聾又啞。在借助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之后,即使能聽見,可他們仍習慣性地不用耳朵,而更多的借助視覺和觸覺。”薦雪梅說,她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先能聽到聲音,培養(yǎng)他們聽的習慣,再訓練他們開口說話,直到康復。
“做語訓中心真的很累,可是看到孩子開口說話,看著他們走進小學、中學,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學、生活,我就覺的值了。”薦雪梅笑著,眼睛又濕潤了。
文/記者吳兆飛通訊員滿東廣 圖/記者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