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專利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技術壁壘和行業(yè)“話語權”? 把專利技術應用到產品中、產品生產標準成為國家或行業(yè)標準,無疑是最有效手段。上月底,由徐州市企業(yè)承擔的省標準化試點項目——履帶起重機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標準化試點通過省市場監(jiān)管局組織的專家評審,并獲優(yōu)秀等次。在該項目實施期,共計產出專利22項,主持制定行業(yè)標準2項、國家標準1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項,真正實現了專利標準化、技術創(chuàng)新收益最大化。
7月8日,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設機械分公司(簡稱徐工建機),車間里外都是一片忙碌景象,車間里,履帶、底盤、臂架、操縱室等產線依次排開,工人們有的在拼接臂架、有的在安裝操縱(駕駛)室;車間外,工人們正在碩大的履帶起重機上,進行著總裝、試吊。
“我們生產的都是‘大家伙’,最長的臂架200米,只能在室外組裝。”徐工建機技術副總周波介紹說,舉得重、舉得高(遠)是履帶起重機的核心功能,這些年,徐工建機在這兩方面不斷突破,已具備25噸至4000噸級全型譜產品的設計、生產能力;“滿足核心功能的同時讓這些巨無霸再智能些、輕巧些”成為新的技術突破口。為此,2016年,履帶起重機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標準化試點獲省級立項。
臂架能不能向變形金剛一樣,收縮折疊自如?操縱室視野能不能360度全景,操控吊臂更精準? 履帶底盤的安裝能不能更方便些,像插安全帶一樣……
項目實施以來,徐工建機多項新技術從概念圖成為了產品圖,比如全球首創(chuàng)菱形折疊臂架技術,解決了臂架剛度與運輸寬度的矛盾;全球首款全視野窄邊框操縱室,解決了操縱室結構容易傾斜的問題,環(huán)繞式坐艙布局,滿足精準操作需求,保證便捷性與舒適性。共申請“一種插入式履帶底盤結構”“一種用于履帶起重機的折疊臂式超起配重變幅裝置”等專利22項。自主制定企業(yè)標準595項,并及時將新技術成果、自主知識產權轉化為國家、行業(yè)標準,共計主持制定行業(yè)標準2項、國家標準1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項,填補了在動載鋼結構焊接、伸縮臂履帶起重機的行業(yè)標準空白。35款系列履帶起重機全面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比例達77%,探索出重大科研項目與標準研制同步發(fā)展的新路徑。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考核驗收組要求,積極對標國際先進標準,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活動,提高國際話語權。”周波說。(記者 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