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宣傳母乳喂養(yǎng),市婦幼保健所與本報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了“母乳·愛”媽媽團。日前,首批加入“母乳·愛”媽媽團的30多名新媽媽、準媽媽歡聚一堂,分享母乳喂養(yǎng)的點點滴滴心得體會,不少細節(jié)故事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故事一
為催奶魚湯補到鼻出血
27歲的新媽媽葛丹萍,去年8月27日誕下小寶貝佑佑(小名)。出生時佑佑7斤8兩,是個十足的胖小子。
佑佑的出生,讓葛丹萍遭了不少罪。生產前兩天,葛丹萍的羊水就已經破了,被送至醫(yī)院后,煎熬中等待了30多個小時,仍沒有順產,情急之下不得已選擇剖腹產。手術后不久,又出現(xiàn)產后大出血,進行了急救;后來又因輸血出現(xiàn)過敏反應而身體極度虛弱,導致奶水不夠充足。
“我一直想母乳喂養(yǎng),所以沒有給孩子準備奶粉。”葛丹萍說,一系列的突發(fā)情況,讓家人措手不及,丈夫無奈,只能先買來奶粉“應急”。不過,為了讓孩子吃到母乳,葛丹萍還是堅持將僅有的奶水擠出來,躺著給孩子喂。“當時我花一個小時擠出的奶量,寶寶十分鐘就喝光了。”
月子里的佑佑實行的是混合喂養(yǎng),因為喝慣了奶嘴瓶,所以孩子也不咋認媽媽的乳頭了。“小狗生下來都會去找狗媽媽的乳頭,為什么寶寶就不愿喝乳頭呢?”葛丹萍很是難受。
出了月子,家人得到一個“偏方”——野鯽魚湯可催奶,于是接下來連續(xù)5個月,她一日三頓都是魚湯。因為魚湯的補充,原本臉色蠟黃的葛丹萍開始有了血色,奶水也越來越多。甚至因為營養(yǎng)太好,出現(xiàn)過流鼻血的狀況。
“為了寶寶,一切都值得。”葛丹萍說,寶寶現(xiàn)在已經實現(xiàn)了全母乳喂養(yǎng),寶寶胖了十斤,自己也胖了十斤。
故事二
孩子26個月依然沒斷奶
“今天來到這里,希望現(xiàn)身說法,給大家傳遞一些母乳喂養(yǎng)的正能量。”和現(xiàn)場大多數(shù)寶寶才有兩三個月大的新媽媽相比,29歲的張燕云已經不能算新媽媽了。因為,她的寶寶哈哈(小名)2013年5月15日出生,到現(xiàn)在已經26個月了,依然沒有完全斷奶。
從懷孕開始,張燕云就下定決心母乳喂養(yǎng),但真正操作起來,她卻感覺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自己奶水不足,加上乳頭內陷,讓母乳喂養(yǎng)變成難題。看著嗷嗷待哺的寶寶,她十分難過。
坐月子的頭幾天,張燕云顧不得休息,每天查各種資料。“寶寶是最好的吸奶器。”最終,張燕云從網上學習到了一種“掛喂”的方式,幾乎24小時將寶寶抱在懷里,只要孩子餓了就哺乳。時間長了,媽媽和寶寶的配合越來越默契,奶水也多了起來。
張燕云從事的是晚上的家教輔導,因為與給喂夜奶的時間沖突,她毅然選擇了辭職。“孩子6個月后可以添加輔食,但還是要以奶為主。”張燕云傳授經驗給其他媽媽時說,“添加輔食并不一定非得是一頓,可以從一勺開始。”
“斷奶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她說,哈哈18個月大的時候,自己曾親手做“奶精靈”,試著給孩子斷奶。“其實孩子逐漸長大,會慢慢理解大人的意思。”她說,那時候自己就和孩子溝通,比如說在家可以吃奶,出門就不吃奶了。
等到哈哈2周歲生日的當晚,張燕云決定給孩子斷夜奶。“那晚,孩子哭鬧了兩次,第一次哭了10分鐘,第二次哭了10分鐘不到就睡著了,一個晚上就成功了。”
現(xiàn)在,張燕云一般是孩子早醒、午覺醒的兩個時間段喂一下。“孩子跑來跑去玩,有時就忘了喝奶了。”
故事三
職場媽媽“喂”愛堅持
這幾年,隨著持續(xù)地推廣和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意識到了母乳喂養(yǎng)的重要性。但對職場媽媽來說,兼顧工作和母乳喂養(yǎng)確是不小的挑戰(zhàn)。
“我不僅是職場媽媽,還是二胎媽媽。”30歲的徐芹5年前生了兒子,今年1月份又有了個女兒。她說,從第一胎就母乳喂養(yǎng),一直堅持到兒子一周歲;現(xiàn)在二胎還會母乳喂養(yǎng),而且打算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堅持到2周歲。
第一胎的時候,徐芹的奶水充足,不過也曾遇到過漲奶引發(fā)的乳腺炎。“那時候乳房跟硬塊一樣,奶水擠不出來,十分脹痛,人也時常發(fā)燒。”她說。
去年懷上二胎時,徐芹因為要兼顧兒子的起居,休息得并不太好。女兒出生后,兩個孩子,雙重壓力讓她的奶水越來越少,她只好喝豬蹄湯催奶。“湯里面脂肪含量很高,我非常不喜歡,但為了孩子,也是沒有辦法。”
因為工作的關系,第一胎滿月后,徐芹就回單位上班了。而這次女兒不到4個月的時候,她又回到了工作崗位。“考慮到我的情況,單位給予了不少照顧。”她說,目前自己上班的地點和家只有5分鐘路程,她就推著嬰兒車到單位,把孩子安置在一個合適的空間,方便及時喂奶。
“母乳·愛”媽媽團已建了QQ群,群號為326747010,今后,新媽媽和準媽媽在母乳喂養(yǎng)乃至育兒方面如遇到疑難問題,可加群并及時與婦保所婦幼保健專家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