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斜橋鎮(zhèn)街上,有一家修鞋店,不到5平方米的門面里,緊湊地堆放著一臺老式手搖補鞋機、萬能膠、鉆子、針線、銼刀、錐子等修鞋工具。74歲的修鞋匠夏子仁時常在補鞋機旁搖著機臂。從22歲開始擺攤修鞋,到65歲有了固定門面,兜兜轉轉間,他已經(jīng)修鞋52年了。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鞋子壞了,人們總想著去修一修,修好了還能再穿。修鞋是門手藝活,入門容易,但想要做好做精卻很難,只能勤學苦練。裁剪、修邊、磨邊、釘鞋……雖然雙腿殘疾,但夏子仁修起鞋來卻十分利索。他收費實在,五六元便能讓一雙鞋“起死回生”。憑借著精湛的手藝和認真的態(tài)度,夏子仁在斜橋街上扎下了根,他的手藝也被越來越多人肯定,雖然是一間不起眼的小鋪子,但做的都是實誠生意,價格也實惠,久而久之,不少顧客成為了回頭客。
“夏師傅,這雙鞋麻煩幫我補好點,穿久了很合腳不舍得扔,盡量補得看不出來。”11月30日上午,老客戶張巧娣特地從西來趕到斜橋街上請夏子仁修鞋?!胺判陌?!”夏子仁胸有成竹。這雙雪地靴的鞋底炸了線,夏子仁舉起鞋稍加端詳,拿起縫鞋針用力一扎,用線從下往上繞個圈,將針穿過這個線圈,再把鞋子架上補鞋機,一手拿鞋,一手搖著機臂,咔噠咔噠……步驟雖看著簡單,但也需要保持高度的專注,一針一線,動作嫻熟,毫不含糊,這都是幾十年經(jīng)驗和技術的積累。不到十分鐘,鞋就修好了?!笆畞砟炅耍际钦业南膸煾敌扌?,手藝好?!苯舆^鞋,張巧娣滿意地點點頭。
這些年,經(jīng)夏子仁的手修出了無數(shù)雙“新”鞋,不少顧客看到他是殘疾人,想多給點錢,但他都婉言謝絕?!半m然我腿腳不便,但干好手里的活,自食其力,吃飯不是問題?!毕淖尤孰m然生活不富裕,但他那顆善良而火熱的心,卻見不得別人吃苦受困,老年人、殘疾人、生活困難的人找他修鞋,他都是象征性地只收個一兩塊錢,或者干脆不肯收錢。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修鞋匠慢慢淡出人們視線,夏子仁也從剛入行時的年輕小伙子變成了兩鬢斑白的老人,歲月的痕跡印刻在他的手上:雙手布滿老繭、指甲縫里藏著黑油、龜裂的紋路密密麻麻,但他舍不得放棄這門手藝,52年如一日地堅守初心,“來我這兒修鞋的大都是老顧客,他們很節(jié)約、懷舊,如果我不干的話,他們的鞋就沒人修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