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起
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拍攝制作的
紀錄片《程開甲》
在央視紀錄頻道晚間8點檔播出
這是首部全景式深入展現(xiàn)
我國“兩彈”元勛程開甲一生的紀錄片


文史專家“多棲”結果




聞慧斌是靖江市斜橋鎮(zhèn)人,1994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歷史系。他長期奮戰(zhàn)在文博行業(yè),現(xiàn)任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陳列展覽部部長、江蘇省博物館學會紀念館專委會秘書長,是江蘇省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南京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雨花臺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還是江蘇省革命文物“十佳講述人”。
多年來,他筆耕不輟,曾擔任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出品、南京電影制片廠承制攝制的文獻紀錄片《孫中山與南京》編劇、總撰稿,并出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秘書長胡漢民,是紀錄片《紡織巨子劉國鈞》《東線第一帆》的編劇、總撰稿,紀錄片播出后廣受好評。
聞慧斌還是南京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等10余所高校的兼職教師,近年來出版了《天下為公——中山陵》《南大英烈》《曉莊英烈傳》《共舞臺案烈士傳》《孟琇燾傳》等專著,去年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播出的《絕筆2》《北平五烈士》《雨花臺家書》等專題片,其中有數(shù)集由他撰稿,并作為專家出鏡講述。
深受觸動勇?lián)餮葜厝?/strong>



歷經多次演出和拍攝合作,聞慧斌的精彩表現(xiàn)給南京電影制片廠的編導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冻涕_甲》紀錄片拍攝籌備之初,聞慧斌就接到了演出邀請。

“當時單位任務很繁重,要幫助國家文物局籌辦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fā)展峰會,編輯出版《中國革命紀念館概覽》,指導湖南衛(wèi)視拍攝《閃光的記憶》,可謂分身乏術?!甭劵郾笳f,當他深入了解程開甲的事跡后,被深深感動。全國剛解放時,程開甲放棄了在外國優(yōu)厚的待遇,毅然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到南京大學任教。程開甲這樣的自覺追求,讓聞慧斌堅定決心,要全力演好這部紀錄片。
克服重重困難完成拍攝



作為非專業(yè)演員,首次擔任主角,聞慧斌面臨著重重困難。

由于紀錄片題材獨特,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致力于打造精品力作,以高要求推進各項拍攝工作。攝制組克服種種困難,輾轉新疆、青海、貴州、廣西、浙江、河北、北京等地,以重走的方式追尋程開甲波瀾壯闊的一生。攝制組經過細致研究、精心設計布設片中場景,大到六七十年前的實驗儀器,“塔爆”塔頂是方形還是圓形,小到桌上的俄文書籍、計算尺,都作了仔細考證,拍攝中哪怕出現(xiàn)一點點失誤,也會要求重拍。

聞慧斌需要從18歲的程開甲,一直演到80歲,跨過一個甲子。不論是青年時期的意氣,中年時的沉穩(wěn),還是老年時的從容,聞慧斌將自己融入角色經歷,反復琢磨角色內心世界,予以生動呈現(xiàn)。在表演程開甲在黑板上演算物理公式時,聞慧斌需要寫出一大長串復雜的數(shù)字,文科出身的他對高深的物理知識完全不懂,只能熟背下物理書上的公式再書寫,最后還請了核物理學專家檢查、確認無誤后,才算通過。
全景式紀錄片備受關注



歷時3年,紀錄片《程開甲》最終完成了拍攝和制作,即將與觀眾見面。紀錄片共分三集:《求學》《鑄盾》《功勛》,每集50分鐘。
紀錄片講述了程開甲院士101歲的人生旅程中,從艱苦求學、立志報國、歸國從教,到領受使命、隱姓埋名、為國鑄甲,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蘊含其中的愛國赤子心、科技強國夢,進而展現(xiàn)程開甲為中國核武器事業(yè)發(fā)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和“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該片制作精良,創(chuàng)新運用了情景再現(xiàn)、吳語獨白配音、場景動畫合成等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彌補了紀錄片主人公已逝、生前采訪影像甚少的缺憾,既保證了紀錄片的真實可感,又賦予了特殊的藝術魅力。
愿為家鄉(xiāng)貢獻更多力量



“作為喝家鄉(xiāng)水長大,在家鄉(xiāng)培養(yǎng)下考入南大的學生,我對家鄉(xiāng)靖江非常‘感恩’。”聞慧斌說,未來希望能用自身所學和所長,為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挖掘、保護、利用和宣傳,作出更多貢獻。

他說,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怎樣把岳飛與靖江的故事搬上熒屏,怎樣深入研究柳溥慶、劉述周、許金標等黨史人物,并將他們的事跡發(fā)揚光大,怎樣把彎腰溝與雨花臺緊密聯(lián)系,以紅色文化助推靖江發(fā)展等等,這些都是他將致力的方向。
據(jù)悉,紀錄片《程開甲》將于9月5日至9月7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每晚20:00)和央視頻、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首播150分鐘三集版,9月11日至9月14日在江蘇衛(wèi)視(每晚21:20)等平臺播出160分鐘四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