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佩戴白花,參加公祭儀式。新華社發(fā)
77名青少年宣讀《和平宣言》。新華社發(fā)
馮亦同(資料圖片)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昨日,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用飽含熱情的聲音朗誦了一首《和平宣言》。這是首次以詩經(jīng)體寫作的《和平宣言》,以情動人,文采斐然,而這首《和平宣言》的作者——74歲的南京市作協(xié)顧問馮亦同,正是咱們揚州人。
之前寫過5次《和平宣言》
今年首次嘗試以詩歌呈現(xiàn)
“這是首個國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是第13份為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而作的《和平宣言》,也是第一次采用詩經(jīng)體寫作的《和平宣言》。”馮亦同說,之所以采用詩經(jīng)體寫作,意在用先賢智慧表達時代主題,將悲壯的歷史追溯、莊嚴的和平祈愿,濃縮于240字的宣言中。
對于馮亦同來說,這已經(jīng)是第六次寫作《和平宣言》了。從2002年開始,他先后五次應邀執(zhí)筆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國際和平集會撰寫《和平宣言》,而在這次寫作的過程中,因為今年是首個國家公祭日,所以顯得格外意義重大。
“之前都是以政論體撰寫的,這次我接到任務后,就想到換一種方式,要以詩歌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最終,我決定參考《詩經(jīng)》的韻文體,四字一句,這樣既能彰顯南京歷史文化特色,也契合國家公祭儀式這樣莊重的場合。”馮亦同說,選擇詩經(jīng)體,意在用先賢智慧表達時代主題,將悲壯的歷史追溯、莊嚴的和平祈愿,濃縮在宣言之中。既要考慮韻律和節(jié)奏,也要考慮內涵和氣勢,能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人的文化傳統(tǒng)與卓越智慧。同時,《詩經(jīng)》誕生于民間,詞語也要接地氣,瑯瑯上口,適合朗誦。
《禮記》《周易》中選句
形成十六字宣言主題
馮亦同介紹,宣言從《禮記·禮運篇》《周易·條辭傳》分別選取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地之大德曰生”兩句經(jīng)典,“中國人講究道與德,天地之間最偉大的道德是愛護生命,這是中國先賢的智慧,中國人歷來是熱愛和平的”。
馮亦同以這兩句經(jīng)典名句為主干,在《和平宣言》中寫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十六字,“和氣致祥四個字是我創(chuàng)作衍生的,這個意思非常明了,以和為貴、只有和平才能帶來祥和與幸福,和平發(fā)展是時代的主題”,馮亦同解釋說,《和平宣言》要表達的就是為全人類祈福,遠離戰(zhàn)爭、珍重生命。
一天時間就寫完初稿
前后經(jīng)歷五次刪改
馮亦同說,自己是在今年國慶節(jié)前接到寫作任務的,在國慶節(jié)當天,他就來到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當天,他看到廣場上有上萬人,自發(fā)地來到這里,緬懷77年前的遇難同胞。
這個場景讓馮亦同感到非常震撼,他覺得,這些參觀者本身,就是一首“萬言書”,而他只需用手中的紙筆,將這首“萬言書”寫下來?;丶抑?,他用了一天時間,就寫出了400字的初稿,并把秦淮風光、寶船遺址、天下文樞等有關南京的內容都寫了進去。
“因為這次規(guī)格很高,所以稿件交上去之后,也經(jīng)過了好幾輪的修改。”馮亦同說,比較大的修改前后就有5次,最終240字。昨天,當77位朝氣蓬勃的青少年,齊聲朗誦時,馮亦同也感到難以自已。
父親拒絕汪偽政權
在揚求學才情四溢
馮亦同是揚州寶應柳堡人,父親馮立生,曾是上海交大的高材生,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拒絕汪偽政權邀他回南京編教材的拉攏利誘,寧可在鄉(xiāng)間挨餓受窮。
應家鄉(xiāng)失學青年之請,馮立生先生以一人之力在水鄉(xiāng)柳堡辦起了“馮氏補習團”,學生來自四鄉(xiāng)八鎮(zhèn),從開始的十幾位,到后來近百名。在極端簡陋的條件下,教出來的學生不乏考入西南聯(lián)大、北方交大者。在寶應縣兩次解放后,他兩度出任寶應縣中學校長。
而馮亦同的中學時光,是在揚州中學度過的。他回想,當時語文課程改為《文學》和《漢語》兩門。其中,《文學》這門課,就是從遙遠的《詩經(jīng)》講起,由此奠定了他對于文學的熱愛,也從此走上了寫作的道路。
記者 王鑫
市民關注
揚州市民自發(fā)收看公祭直播
“絕對不能忘記那段歷史”
昨天上午,揚州社會各界紛紛自發(fā)收聽收看了首個國家公祭儀式,“牢記歷史,不忘過去”成為大家的共識。
江華是市區(qū)一名普通公務人員,昨天上午直播開始前,他就提醒家人一起早早守候在電視機前。“國家公祭儀式,作為一名公務員,是必須要看的,這是基本的政治要求。”江華神情肅穆地看完了全部直播后,他表示,“公祭傳遞的信息很明確,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xù)仇恨。”
公祭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攙扶著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85歲的夏淑琴一同走上公祭臺,為國家公祭鼎揭幕。一起參加揭幕的還有13歲的阮澤宇,他的祖輩慘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吹竭@一幕,青年教師張琴非常激動。“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一定要告訴孩子,要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
令人感動的是,昨天幾乎所有的出租車司機都將車載廣播調到了公祭儀式直播頻率。“咱們老百姓,也要關注國家發(fā)展,絕對不能忘記歷史,我覺得我們普通人要好好上班,多讀讀書,把咱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強大一些。”的哥趙華說。
“我媽媽帶我去過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到了那里就覺得心情很悲痛,看了上午的公祭儀式,我更覺得,任何人都不能否認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歷史事實。”昨天,四季園小學生李雪說。 記者 劉冠霖
《和平宣言》全文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舉世震驚,九州同悼,雪松紀年,寒梅怒放。
亙古浩劫,文明罹難,百年悲嘆,警鐘鳴響。積貧積弱,山河蒙羞,內憂外患,國破家亡。民族覺醒,獨立解放,改革振興,國運日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殷憂啟圣,多難興邦。七十七載,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長。
二零一四,國家公祭,中外人士,齊聚廣場。白花致哀,莊嚴肅穆,丹忱抒寫,和平詩章。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和平發(fā)展,時代主題,民族復興,世代夢想。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志不忘。
現(xiàn)場揭秘
公祭儀式上的特殊群體
13日舉行的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一萬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靜靜肅立。其中,有幾個特殊的群體值得關注。他們是誰?有何故事?
10名幸存者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是那段慘痛歷史的“活證”,也是公祭儀式上的主角之一。共有10位幸存者參加了當日的儀式。
85歲的夏淑琴,一家9口遭日軍殺害7口;87歲的余昌祥,生父死于大屠殺,養(yǎng)父也被日軍捅成重傷;77歲的阮定東,爺爺被日軍用刺刀捅傷大腿及腹部,幾天后不治身亡;85歲的周湘萍,父親與爺爺死于大屠殺;91歲的王義隆,被日軍在頭上砍了一刀僥幸逃生,至今仍留有疤痕;78歲的傅兆增,曾遭日軍槍擊左腿留下傷疤,目睹姑媽被日軍打死;90歲的岑洪桂,他的家被日軍放火焚燒,未滿2歲的弟弟被活活燒死,本人也被推入火海燒傷腿部……
或許沒有人比89歲高齡的李高山心情更加復雜。他既是參加過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老戰(zhàn)士,又是幸存者代表。老人告訴記者,他今年2月份腦中風,但很幸運還能走路,還能來到公祭儀式上。“只要我能活著,我就一直要作證。”
外國紀念館館長、外籍證人遺屬
當天,許多重要外賓參加了公祭儀式,如俄羅斯衛(wèi)國戰(zhàn)爭紀念館館長扎巴洛夫斯基、韓國獨立紀念館新任館長尹柱卿等。
部分曾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幫助中國人的外籍證人遺屬也被邀請參會。如南京大屠殺期間鼓樓醫(yī)院美籍醫(yī)生裴瑞德外孫斯巴克,裴瑞德曾冒著生命危險投入救死扶傷的醫(yī)護工作中,救助了大量難民;丹麥人辛德貝格外甥女瑪麗安,辛德貝格曾直接或間接救助一萬余名難民,并在返回歐洲后將日本軍隊在南京的暴行公之于眾。
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父母也來到公祭儀式現(xiàn)場。1997年,張純如撰寫的英文專著《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zhàn)浩劫》在美國出版,為在英語世界傳播南京大屠殺真相作出了卓越貢獻。
為真相奔走的日本友人
松岡環(huán)、山內小夜子、大東仁……公祭儀式上的日本人受到關注,他們雖然來自那場戰(zhàn)爭的加害方,但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尋找南京大屠殺真相并向日本社會進行傳播。
山內小夜子,從1987年第一次到南京至今,一直致力于為尋找和傳播南京大屠殺與日本侵華真相而奔走,并在今年參與了狀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違憲。“又一次來到南京參加國家公祭儀式,非常感慨。作為加害國的日本至今有很多人不了解那段歷史的真相,我希望中日兩國都能夠牢記歷史、面向未來,希望南京能夠成為向全世界傳遞和平信號的起點、原點。”山內小夜子說。(新華社)
數(shù)字盤點
“數(shù)”說首個
國家公祭儀式
■77
在為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敬獻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現(xiàn)場朗誦《和平宣言》。宣言中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客觀描述和對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讓很多現(xiàn)場公眾落淚。之所以選擇77名青少年誦讀宣言,在于“77”這個數(shù)字寓意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77周年。
■2014 1213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久設立“國家公祭鼎”,是首個國家公祭儀式的重要內容。國家公祭鼎的設計亦有數(shù)字寓意,銅質的鼎身和銅質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質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舉行首次國家公祭。
■3
儀式的最后一項議程,是由6名來自南京市工、農、兵、科、學、企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3次,每次間隔5秒,第一次鐘聲響起時,放飛3000羽和平鴿。“3”聲鐘響和“3000”羽白鴿,都是寓意紀念30萬遇難同胞。 (新華社)
新聞鏈接
國外公祭如何祭
通過設立重要紀念日,對二戰(zhàn)期間的陣亡者與遇難者進行祭奠,是國際通行的慣例。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國際上的公祭日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國際大屠殺紀念日。2005年11月1日,第60屆聯(lián)大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了由104個國家共同提交的一項決議草案,決定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二是戰(zhàn)勝國、受害國的公祭日。也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廣義上的紀念日,如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日”、俄羅斯“衛(wèi)國戰(zhàn)爭紀念日”、新加坡“全面防衛(wèi)日”;另一種是紀念被屠殺者的特定日子,如以色列“大屠殺紀念日”、波蘭“紀念奧斯維辛解放日”。
三是戰(zhàn)敗國、加害國的公祭日。主要包括德國“納粹受害者紀念日”和日本廣島、長崎的原爆紀念日。但這兩個國家公祭日的內涵卻大不一樣。德國“納粹受害者紀念日”,是從加害者一方,反思戰(zhàn)爭罪行;而日本則是控訴原子彈罪行,意圖完成從“加害者”到“受害者”的身份轉變。
綜合上述公祭日的儀式,主要有五個特點:首先,國家最高領導人出席紀念活動,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第二,紀念活動規(guī)模都比較大;第三,紀念日舉行降半旗儀式;第四,汽笛聲在全國響起,全國公眾佇立默哀;第五,娛樂場所關閉,學校專門舉行紀念活動。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