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種樹,終成“海岸”。近日,瑞安市新增519.5米的大陸自然岸線,成功通過自然資源部溫州海洋中心審查。這標志著該市大陸自然岸線實現(xiàn)“從零到有”的歷史性突破,提前超額完成自然岸線保有量任務。
在瑞安市飛云江大橋北岸東西兩側(cè)的灘涂上,一片不高卻蔥郁的紅樹林,為夏日的江景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待潮水退去,跳跳魚和小紅蟹等比以往明顯多了起來,它們在盤根錯節(jié)的根系間開辟“高速公路”,四處橫行。專家介紹,這片紅樹林雖然生長緩慢,卻已在堤壩之外的灘涂上初步形成完整的生態(tài)微系統(tǒng),其凈化水質(zhì)、增加土壤含氧量的生態(tài)效益正開始顯現(xiàn)。
大陸自然岸線是指由自然過程形成、未經(jīng)大規(guī)模人為干擾或硬化的海岸線,包括砂質(zhì)岸線、淤泥質(zhì)岸線、基巖岸線以及生物岸線(如紅樹林、珊瑚礁等)等原生岸線形態(tài),是凈化水質(zhì)、維系可持續(xù)漁業(yè)資源、保障海岸帶生態(tài)安全與氣候韌性的關鍵生命線。目前,溫州全市大陸自然海岸線長197.72公里。
在全市7個擁有大陸海岸線的縣(市、區(qū))中,最長的是蒼南縣,有著162200米大陸自然海岸線,在兼并了部分人工岸線后,串連成如今爆火的168黃金海岸線(自駕總程16.8公里)。而最短的是瑞安市,大陸自然海岸線曾經(jīng)為0米。
由于瑞安地處飛云江入海口,灘涂居多,大陸海岸線承擔著防御風暴潮、洪澇的重任,為保安全,需要建設堤壩等防護工程,如正在建設的海塘安瀾工程(閣巷圍區(qū)海塘)可將區(qū)域防洪標準提升至100年一遇。同時,城市化、港口碼頭建設、圍墾養(yǎng)殖等活動,也不可避免地大量占用和改造了原始的大陸自然海岸線,如瑞安飛云江兩岸對大陸海岸線進行人工開發(fā)的碼頭就達39個。
依照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下發(fā)的大陸自然岸線保有量管控目標,至2025年瑞安市大陸自然岸線(含生態(tài)恢復岸線)總長度不低于0.44千米。從2018年起,該市實施飛云江大橋北岸紅樹林種植整治修復項目,種植紅樹林覆蓋海岸線620米,寬度約40-50米。
“瑞安地處紅樹林自然分布的北緣,生長條件相對嚴苛,紅樹林在這里的生長速度緩慢,2018年種下的紅樹林,經(jīng)7年精心呵護長了0.7米至1.2米,很不容易。”瑞安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海洋管理科科長彭貴成介紹,紅樹林擁有密集發(fā)達的支柱根,深深扎入淤泥,形成穩(wěn)固支架,可以在海浪的沖擊下屹立不動,減小風浪對海堤的沖擊力,對海堤有保護作用,是全球自然海岸線恢復中最常選用的植物之一,也成為瑞安大陸自然岸線“破零”的關鍵角色。(記者 包蓉蓉 通訊員 張森 賈潔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