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浦東美術館展出的“締造現(xiàn)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瑰寶”展覽,自開幕以來已吸引了數(shù)十萬觀眾。
在群星璀璨的展廳里,最受關注的畫家之一莫過于梵高。獨特的情感張力與充滿激情的色彩表現(xiàn)力在他的作品中完美融合。不可忽視的是,梵高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色彩科學的助力。
奇妙的“固態(tài)混合”
1880年,27歲的梵高正式開始學畫。他離世時年僅37歲。這意味著,梵高的繪畫歷程只有短短10年。在前7年里,他的作品并無多少過人之處。來到法國的阿爾勒后,他的畫風為之一變,變得明艷光亮,讓觀者心潮澎湃。
這一重要轉(zhuǎn)變的背后有兩大原因。一是阿爾勒熾熱的陽光和明亮的環(huán)境給梵高帶來了巨大的視覺沖擊?!惰蟾邆鳌分羞@樣寫道:“在阿爾勒,旋轉(zhuǎn)著的檸檬黃的液態(tài)火球,從藍得耀眼的天空中掠過,使空氣中充滿了令人目眩的光。這種純凈透明的空氣創(chuàng)造了一個他未曾見過的世界?!倍且驗殍蟾叩慕】狄殉霈F(xiàn)一些問題,他患有顳葉間歇性癲癇,眼前經(jīng)常出現(xiàn)幻覺,看到的東西也是扭曲變形,異常明亮。
然而,要在繪畫中表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是很難的。恰好,17至18世紀的色彩科學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首先是罐裝顏料的問世,為畫家戶外寫生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此外,當時的畫家們已經(jīng)知道物體的顏色是受到太陽照射后反射一部分陽光的緣故。當畫家把紅、藍兩種顏料涂抹在畫板上混合時,被紅色微粒反射的紅色被藍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藍色也被紅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由此得到了混合后的紫色。混合后的顏色會失去一些強度,顯得比較暗,物理學上稱之為“減法混色”。
梵高喜歡用明亮的顏色,他追求的是大教堂窗戶上彩色玻璃反射光線的效果:通過毗鄰彩色玻璃窗產(chǎn)生的混色是兩種色光的疊加,這種疊加被稱為“加法混光”?!凹臃ɑ旃狻痹谶^去的畫家看來是做不到的。巧的是,梵高的老師畢沙羅認識法國青年畫家修拉,修拉對剛剛問世的色彩科學十分癡迷,而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覺得混合后的色彩很濁,故棄之不用。他作畫的時候,只用高飽和度的光譜色,把它們畫成純色的小圓點,并一個挨著一個地排列在畫布上。例如,要畫一塊紫色,修拉就會畫許許多多的紅點和藍點,讓觀者的視覺自然地完成色彩的調(diào)和,從而看到紫色。這種用光學調(diào)色替代顏料調(diào)色的方法,被稱為“點彩法”或“分色主義”。
梵高受此啟發(fā)進行了新的嘗試:他用粗糙的筆觸取代修拉的小圓點,取得了更好的效果。通過此次展出的梵高的《自畫像》,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幅畫上布滿了短促的線條。其中,畫家臉部額頭和顴骨部分的筆觸比較細密,能夠在觀者的視網(wǎng)膜上形成光的融合效果。而其他地方由于筆觸過于粗大,遠遠超過眼睛的分辨率,觀者的眼睛并不會把相鄰的光融合起來,結(jié)果看到的還是許許多多的純色條紋和色塊。這些色彩雖然沒能混合,但也沒有被其他色彩摻和,整幅畫的亮度還是十分明艷,這種方法也被稱為“固態(tài)混合”。
此次展覽中也展出了修拉的作品??此淖髌?,需要拉開一定的距離進行欣賞。只有保持一定的距離,畫面中那些各自獨立的色點才會在到達視網(wǎng)膜前混合起來。把兩者的畫一對比,就不難發(fā)現(xiàn)梵高的風格與修拉截然不同,梵高的畫不僅色彩明亮,而且筆觸粗獷果斷,線條充滿了激情和張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互補色的和諧智慧
19世紀中葉,色彩科學著作《色彩的同時對比規(guī)律和固有色的相互影響》給美術界帶來了巨大震動。
作者歐仁·謝弗勒爾原本是一位研究脂肪酸的科學家。當時,法國哥白林掛毯廠由于染料問題瀕臨破產(chǎn),法國國王任命他出任該廠的技術總監(jiān)。他經(jīng)過仔細的測試和分析,發(fā)現(xiàn)染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有些顏色之所以看起來有點“變味”,是因為受到了旁邊顏色的影響。他發(fā)現(xiàn),一種顏色在周圍顏色的對比下,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視覺效果,這不是化學問題,而是生理學問題。
例如,把紅色和藍色放在相鄰的位置,紅色看起來就會有點黃,而藍色看起來就會有點綠。當把兩種互補色,比如紅色與綠色、黃色與紫色、藍色與橙色放在相鄰的位置時,色彩不僅和諧,而且特別明艷。
在生活中,當你長久注視一塊紅色色塊,然后移開視線,眼前就會有隱隱的綠色出現(xiàn),這就是“補色”一說的來源。當時的畫家尤其青睞高飽和度的紅色與綠色,認為互補色是通向色彩和諧的關鍵之路。上述研究成果讓那些對色彩效果孜孜以求的印象派畫家興奮不已。
莫奈意識到,要達到明亮的效果,只有依靠色彩對比的力量,而不是其固有的特征。雷諾阿在創(chuàng)作《塞納河劃船》系列時,使用了上述三組互補色彩,讓河面上藍色的河水與橙色的船體交相輝映,取得了光彩熠熠的效果。
梵高在信中告訴弟弟:“我已經(jīng)完全被色彩的法則所吸引,要是在我們年幼時就教我們這些該多好啊……正如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史蒂文斯發(fā)明了蒸汽火車——色彩法則就像一束光線?!痹倏磋蟾叩摹蹲援嬒瘛?,可見他也巧妙地利用了互補色原理:背景的藍綠色調(diào)與頭發(fā)胡須的橙黃色形成了對比,強化了視覺沖擊與情感表達。正如梵高所說,他要用紅色和綠色畫出他可怕的激情。
在《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中,梵高對謝弗勒爾的理論做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探索——這也是此畫成為曠世杰作的原因之一。眾所周知,如果只用6種原色作畫,畫面雖然明亮,但色彩會顯得很單調(diào)。因此,他提出了“鄰近色”的概念:大紅、洋紅、深紅、朱紅,都可以看成紅色;把檸檬黃、麂皮黃看成黃色;把粉紫色和藍紫色看成藍色……在一幅畫中可以把這些鄰近色彩一并作為互補色(色域)來處理。這樣不僅能使畫面保持相對的鮮亮,而且色彩也更有層次感和豐滿度。
在《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中,梵高充分實踐了這一理念,這幅畫中的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分別構成了互補色。正如他在給弟弟的信中所寫:“墻壁是淡紫色的,床和椅子是新鮮黃油一般的黃色。床單為鮮紅色,窗戶為綠色。梳妝臺為橙色,臉盆是藍色?!?/p>
梵高認為,這間臥室是全面的色彩對比的陳列,由此營造出的絕對寧靜可以讓大腦得到充分休息,因為互補色彩是最和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