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興寺 (圖片由臨海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提供)
吳世淵 /文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八月十八日,一行日本僧人抵達臺州臨??h。他們在州城東南巾山腳下的開元寺駐錫下來,一邊在寺內學習佛法,一邊等待前往天臺山的批準牒文。
領頭的僧人名叫奝(讀diāo)然,來自日本東大寺。他此行目的,是作為“留學僧”,入宋求法,巡禮天臺山、五臺山等圣地。
奝然生于日本京都,俗姓秦氏,為地方貴族。他自幼出家,22歲受戒成為正式的僧侶。45歲這年,他請得東大寺與日本天臺宗總本山比睿山延歷寺的入宋牒,與弟子成算、祚壹、嘉因等人,乘坐宋朝商人陳仁爽、徐仁滿的商船,漂海來到中國。第一站,即是臺州的開元寺,這是臺州的官寺。
開元寺,建于唐代神龍元年(705),初名中興寺。按照《舊唐書·中宗紀》記載,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之子唐中宗李顯即位。二月,天下諸州皆建寺觀一所,以中興為名。
然而,“中興”代表衰落之后的興盛,也意味著李顯否定其母武則天的時代。因而,神龍三年(707),全國的中興寺改名為龍興寺,臺州也不例外。到了唐開元二十六年(738),臺州龍興寺經重修,改名為開元寺。
唐天寶三年(744),揚州大明寺的鑒真和尚第四次東渡日本,途經臺州,就在開元寺流憩。后來,鑒真第六次東渡成功,將佛教天臺宗的教義傳至日本。
60年后,也就是唐貞元二十年(804),日本的最澄和尚隨遣唐使入中國求法。這年九月,他抵達臺州,在開元寺凈土院,跟隨天臺宗十祖道邃學習。在臺州的半年里,他巡禮天臺山,其余時間均住在開元寺,抄寫經書,并受了菩薩戒。當他返程回國時,臺州刺史陸淳為他舉行餞別茶會,并賦詩以贈?;氐饺毡竞?,最澄在比睿山正式創(chuàng)立日本佛教天臺宗。
有唐一代,像最澄這樣到開元寺求法的“留學僧”,還有日本的圓珍、圓修、惠萼、宗睿,以及新羅的競讓等。而北宋初年的奝然,正是循著這些前輩的步伐,來到開元寺尋求自己心中的奧義。
奝然在龍興寺先待了二十余天,九月九日,他獲得有司批準的公憑,即刻動身前往天臺山,“訪智者之靈蹤,游定光之金地”,并“登桂嶺、睹三賢之舊隱”。智者,即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智顗,國清寺有智者大師的真身堂;定光為南朝陳時的高僧;三賢,即豐干、寒山、拾得。游畢后,他不禁感慨:“棲心莫及,行役所牽?!?/p>
十月十八日,奝然出發(fā)去汴梁。一路上,他巡禮了新昌大佛寺、揚州龍興寺、泗州普照王寺。年底,他抵達了北宋首都汴梁,覲見宋太宗趙光義。太宗賜他紫衣例物,安排住在明圣觀音禪院。
巡禮完汴梁大大小小的寺院后,奝然前往山西朝拜五臺山。五臺山與日本社會普遍流行的文殊信仰有關。奝然此行不光要為日本請去文殊菩薩,還想把中國的五臺山清涼寺也搬到日本去。這個愿望后來實現了,回到日本,他真的在京都修建了五臺山嵯峨清涼寺。
返回汴京后,宋太宗宣賜奝然“法濟大師”號,并賞給他《大藏經》、絹帛、例物等。雍熙二年(985)六月,奝然再次回到臺州開元寺,受到知州鄭元龜以及州民們的熱情歡迎。
奝然很想為日本請回一座釋迦牟尼栴檀瑞像。回到臺州后,他就地購買香木,請來當地的佛像雕刻師張延皎、張延襲兄弟,于七月二十一日開雕,八月十五日完工。
張氏兄弟果然好工藝,只見佛像面容慈善而莊嚴,身著通肩袈裟;左手下垂作“與愿印”,表示能滿足眾生愿望;右手屈臂上伸作“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背光透雕蓮花唐草和十一尊化佛。
瑞像雕刻完成后,奝然請臺州僧人鑒端代筆,撰寫了《奝然入宋求法巡禮行及瑞像造立記》,裝入佛像內臟。一并裝入內臟的,還有開元寺、妙善寺一眾僧尼捐贈的物品。如開元寺主釋景堯捐了水精珠三顆。鑒端捐贈了水月觀音鏡子一面、鈴子一個。妙善寺尼姑清曉、省榮、文慶,以及信女余七娘,捐贈了絹制的五臟六腑等。林林總總物品,記載于《入瑞像五藏具記拾物》中。
臺州的善男信女們也紛紛慷慨解囊,為瑞像捐錢。一張《舍錢結緣交名記》里,記錄了37個“大宋臺州男女弟子”的名字。男人有名有姓,如王仁朗、應玄靖等。女人有姓無名,都是像劉廿七娘、應五娘、蔣十一娘等這樣,“姓氏+數字+娘”。
八月十八日,瑞像入藏裝封完備。這一天,是奝然入宋兩周年之日,頗具紀念意義。
雍熙三年(986)夏季,奝然攜帶釋迦牟尼栴檀瑞像、十六羅漢繪像、寶塔以及折本《一切經》等,搭乘臺州商人鄭仁德的帆船,順利抵達日本九州島,終于功德圓滿。兩年后的端拱元年(988),奝然還遣其弟子喜因,同樣乘坐鄭仁德的船入宋,向朝廷及開元寺表達了謝意。
奝然歸國86年后,另一位頗具歷史影響力的日本僧人成尋造訪中國。但與奝然官方“派遣僧”的身份不同,成尋是位“偷渡僧”。
成尋,俗姓藤原,出身貴胄之家,曾任大云寺主31年、護持左丞相21年,可謂德高望重。成尋少年時,就有入宋求法之志,年近六旬時,他辭去僧職,向日本朝廷提出了入宋申請,但未獲許可。要知道,日本在宋代時,施行嚴苛的“渡海制”禁令,嚴禁官員和平民出海。僅有奝然、喜因等少數僧侶,獲得官方派遣入宋的資格。
北宋熙寧五年(1072),61歲的成尋與老母親訣別后,于三月十五日,登上中國商人孫忠的商船,四月十四日泛海至杭州入境。
成尋入宋,目的也是巡禮天臺山與五臺山。五月十三日,成尋入天臺山,其間登華頂,訪石梁,足跡遍布天臺各個寺院。五月二十七日,他來到臺州州城臨海,次日謁見知州錢暄。二十九日,大雨滂沱中,成尋拜訪了開元寺。
開元寺已于景德年間(1004—1007),更名為景德寺。在成尋眼中,景德寺為“廣大伽藍也”。在寺內,他見到了教主阇梨若明、都僧正子章、子鴻長老等人,并燒香禮佛。
成尋在臺州近四個月,后北上赴京,又于是年十一月一日動身巡禮五臺山,往返55天,在五臺山不過待了4天。在山中,他為自己的祖國與家族祈福。
入宋的一年多時間里,成尋有寫日記的習慣。他將熙寧五年(1072)三月十五日至六年(1073)六月十二日的日記,與所求佛經一同,由弟子攜帶回日本。這些日記,后整理成《參天臺五臺山記》。成尋本人留在了汴京,逾8年圓寂,葬在天臺縣智者大師廟旁,建塔題曰——“日本善慧國師之塔”。
北宋時,還有寂照、念救等日僧入宋,過開元寺(景德寺)。到了南宋,景德寺改名報恩光孝寺。日僧重源、榮西、俊芿、道元、心地覺心、徹通義介、寒山義尹等人到臺州求法,在他們眼中,天臺山是一座圣山,而報恩光孝寺是個“留學”的好學校。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報恩光孝寺擁有田產六千五百六十五畝、地四百七十畝,泱泱大寺矣。
元代以降,報恩光孝寺改名天寧寺,這一名字從元明清一直沿用到上世紀九十年代。1998年,臨海重建天寧寺,并恢復舊稱“龍興寺”。寺院從南到北,分三個院落,第一院落是山門、放生池、大殿等,第二院落是藏經樓、千佛塔等,第三院落有廂房、齋堂等。2013年,臺州龍興寺千佛塔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臺州龍興寺志》/釋文峰、任林豪 林別雨,《奝然與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郝祥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