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到6月2日,第32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獎演員劇目展演在上海舉行。作為展演劇目之一,5月28日晚,話劇《刻經》亮相北外灘友邦大劇院。專家評論,話劇《刻經》蘊含了文化傳承、執(zhí)著擔當、家國情懷以及中華文明精神內核。這部話劇人物角色刻畫深刻,通過話劇能夠看到南京文脈的傳承,看到了南京市話劇團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擔當。
打開“金陵刻經處”, 這部戲里有南京人的精氣神
在南京鬧市區(qū)淮海路與延齡巷的交界處,坐落著一處古建筑,名為“金陵刻經處”。其“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代表“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入選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話劇《刻經》講述了老居士楊仁山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刻經流通、弘揚佛法。南京城內延齡巷的楊府,也是楊仁山傾盡一生所創(chuàng)建“金陵刻經處”的所在之地。
中國古代雕版印刷術,至今在金陵刻經處薪火相傳?!敖鹆昕探浱帯钡膭?chuàng)建者楊仁山,一生苦心實踐,尋求救國救民之路,并于上世紀之初大聲放言:“中國不出百年,必與歐美諸國,并駕齊驅?!蔽枧_之上呈現(xiàn)了楊仁山此生從凡夫俗子到復興佛教的一代宗師求索之路,同樣映照出其在風雨飄搖中苦苦尋道心求凈土之路。劇中,楊仁山與玄奘、譚嗣同等眾多故交好友展開對話。
“這里是金陵刻經處,我是刻經處的一個刻字工匠。楊老居士創(chuàng)辦刻經處,從第一部《凈土四經》開始,我就一直在這里刻經,已經過去了45年?!睋?jù)介紹,劇中這位“不聞師傅”自幼失聰不語,又聾又啞,耳朵聽不到,其原型就來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馬萌青。
為還原刻經處的佛經版墻,劇組制作了兩萬多片佛經版,并在經版上刻好了佛經,觀眾在現(xiàn)場看到一整面墻的佛經版,厚重感撲面而來,舞美設計梁紅建說,那都是舞美工作人員一刀一劃地雕刻,用心制作而成的。超大型光導纖維佛像和新媒體光影舞臺置景,以科技感進行千年間的文化對話。
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盧欣然是個00后,她告訴記者,“看完感覺很震撼,這部劇既傳播了南京文化,又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展現(xiàn)了文脈歷史,從中特別能看出南京人那種精氣神?!?/p>
打磨6年沉淀文藝精品,主創(chuàng)融入生命體驗與角色對話
南京話劇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楊彥,憑借原創(chuàng)話劇《刻經》中楊仁山一角,獲得第32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他以沉穩(wěn)、自信的表演塑造了身處亂世卻飽含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的老者。他句讀嚴謹、吐字蒼勁、氣韻渾厚,將人物的精神品質表達得格外傳神。
作為2023年江蘇省重大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打磨提升項目,該劇不斷沉淀文藝精品。演出時長2小時10分鐘,26000字的劇本,楊彥的角色有差不多16000字的臺詞量,且文學性極強,全程身處在舞臺之上,絲毫沒有片刻的間歇時間。
他告訴記者,2018年該劇初創(chuàng)之時,為了達到理想的水準,在胡宗琪導演的指導和帶領下,全劇整體聯(lián)排19遍之后確保萬無一失才敢與觀眾見面。“我們團隊成員一直都是全力以赴來面對我們熱愛的這方舞臺,就像劇中的楊仁山居士一樣,為雕版印刷技藝的傳承、為近代中國佛教的復興、為喚醒民心,傾其所有,傾盡所能。這部戲打磨6年了,我還是以一個學生的心態(tài),不斷把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角色之中?!?/p>
在采訪中,導演李珺告訴記者,此次亮相的新版,重點突出了中國雕版印刷技術如何在金陵刻經處的薪火相傳,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斑@部劇讓更多人了解金陵刻經處,知道中國古代的雕版印刷技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