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歷史教授講述“大報恩寺的前世今生”
老南京人熟知的甕堂最初是寺廟浴堂
昨天,南京市博物總館第三十二期《文博大講堂》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舉辦,主講嘉賓、南大歷史系教授、著名明史學者夏維中教授披露了大報恩寺一些歷史細節(jié),比如大報恩寺琉璃塔的部分構件流失境外,以及老城南人都知道的“甕堂”,并非朱元璋為建筑城墻的民工洗澡而建,而是非常古老的寺廟公共浴室。
“甕堂”堪稱我國現(xiàn)存最老澡堂
長干橋南、雨花路西側有一個老澡堂——甕堂,就在現(xiàn)在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正門斜對面,被老南京人熟知。這個甕堂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前民間傳說甕堂是朱元璋建的:明代初年,沈萬三出錢修城墻,朱元璋建了甕堂,讓修城民工洗澡。不過夏教授認為這個傳說不怎么可信:“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甕堂當年是大報恩寺的‘寺產’。”
據(jù)考證,甕堂最初是寺廟浴堂,建設年代是明初或者元末。“甕堂建造的年代比大報恩寺可能還要早,可能是甕堂是大報恩寺前身天禧寺的建筑。”
他介紹,擁有這樣獨特“甕形”的老澡堂,國內應該只有兩個,另一個是北京的浴德堂(在故宮武英殿后面)。夏維中說,南京甕堂的歷史比浴德堂早,這么說來,南京甕堂應是目前我國現(xiàn)存最老澡堂。
夏維中認為,甕堂的價值非常大,它的存在可以說明,早在元明時代,中國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就有公共衛(wèi)生設施出現(xiàn)了。
大英博物館有琉璃塔構件
夏維中的演講題目是《大報恩寺的前世今生》。據(jù)他介紹,大報恩寺由建初寺、長干寺、天禧寺發(fā)展而來,這座千年古寺的歷史非常厚重,但在演變的過程中,卻有許多歷史細節(jié)“丟失”了。
比如,明朝嘉靖年間,大報恩寺曾經歷了一場大火,災后重建的過程中,當時的住持雪浪法師功不可沒,可惜的是,這樣一位高僧的事跡,如今已經幾乎被遺忘。
1854年時,大報恩寺琉璃塔在太平天國內訌中被毀,成為一大憾事。夏維中說,大報恩寺琉璃塔塔身上的大量琉璃構件是慢慢散失的,有的甚至存在于境外。
比如,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內,就有幾件來自中國的琉璃構件,西方學界對這幾件琉璃構件的身份有爭議。去年,夏維中特地到大英博物館查看,認為那幾件構件正是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