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以來,“蘇語五人行”公益團隊去過新疆、云南、浙江等十多個省市。右二為柳詠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用智慧與激情陪伴少年成長——南京外國語學校教師柳詠梅的故事
南報網(wǎng)訊 (記者 張源源)她獨具匠心,用愛施教,在大學教書教得好好的,卻選擇轉(zhuǎn)身成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只為了自己心中的語文夢。16年來,她堅持大量閱讀以便更好地課堂呈現(xiàn);她帶著學生寫“班級史記”,給了學生們一段難忘的校園時光;她投身“蘇語五人行”志愿組織,走遍大江南北“授人以漁”。
她叫柳詠梅,南京外國語學校教師。
離開大學教職,成為一名中學語文老師
柳詠梅畢業(yè)于曉莊學院,后留校成了一名大學老師。忙忙碌碌中,柳詠梅總覺得離一線教育遠了點,工作里少了點什么。2001年的一天,她在隔壁一所高校的教室黑板上看到了南京外國語學校面向社會招聘應屆生的消息。
“我要去,我想當個初中語文老師。”抱著這樣的念頭,柳詠梅出現(xiàn)在了南外。明明是應屆生招聘,柳詠梅在其中顯得格外特別。在眾人的目光中,她帶走了試講題目,獨自回家準備。3天后的試講課堂上,當中途看到臺下評委面帶微笑點頭時,柳詠梅知道,事成了。
“我把我對語文的理解、對教育的理解都講出來了。我喜歡語文、喜歡做一名老師。當時心里面想的就是,南外要我就對了,不要我可是南外的損失。”
2001年,柳詠梅從待了10年的高校離職,走進南外。16年柳詠梅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她本人也成為中學高級教師、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全國優(yōu)秀教師教研能手”。
出版“班級史記”,給孩子們一個“難忘初三”
進入中學,柳詠梅的時間表開始緊湊起來。每天6點半起床,7點到校。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柳詠梅打招呼的話是:“孩子們,我來陪你們讀讀書!”上完課后,她要回到辦公室備課,這項工作穿插全天。雖然學校正常的下班時間是下午4點半,但柳詠梅一般會到下午6點鐘才回家。晚7點半之后,就是她個人讀書寫作時間。
2014年,她“臨危受命”成為畢業(yè)班班主任,為讓孩子們發(fā)現(xiàn)“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她和學生們開始共同書寫“班級史記”。每天由班里一名同學擔任“史官”,記錄當天的班級生活,第二天早自習時讀給全班聽,在回味前一天的生活中開啟新的一天。
“本部前輩寄語厚期望,分部柳柳打造新十班”“一天之初柳柳勤教導,秋日當頭眾人樂逍遙”“考前眾生臨時抱佛腳,考時是人是神見分曉”……在孩子們筆下,柳詠梅是“柳柳”,給他們原本可能緊張、枯燥、繁重的初三生活帶來了些許明媚。柳詠梅則每天要對學生記載的內(nèi)容做穿插點評,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點評中,對學生的“史記”進行整理編輯并在博客上公開,把班級生活向家長們?nèi)骈_放。
一天天,一月月,她與學生一起完完整整地記錄了初三全年的生活,共達60多萬字,后出版,書名叫做《每一個起舞的日子——柳柳十班的班級史記》。
組建“蘇語五人行”,跨越大江南北“授人以漁”
2011年,柳詠梅與江蘇其他城市的四位老師組建了一個草根研修與成長團隊——“蘇語五人行”,走上了為一線教師進行公益培訓的道路。
許多人身上的“職業(yè)倦怠”在他們五個人身上是看不到的,他們雖已是“名師”,著作與榮譽也都不少,卻都保有對語文、對教育的天然、持久的熱情。成立以來,他們?nèi)バ陆⒃颇?、浙江,走遍江蘇各地,6年來行走了全國10多個省市,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為近萬名一線教師做公益培訓。
每次公益活動都能產(chǎn)生并吸引一批“蘇語五人行”的粉絲,他們的公益活動絕對不是“來了就講,講了就走”,而是將培訓作為一個起點,讓活動延續(xù)成一種持久的互助研修,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讓更多的語文人同心、同行、同樂。
“我們五個人來自江蘇不同地方的農(nóng)村,特別能體會到一個人獨立成長的艱難。我們不僅要分享經(jīng)驗,還要分享對語文的熱愛、對教育的熱情。”柳詠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