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張不開筆夾不牢,擋不住他對知識的渴望
南師大殘疾學生一年發(fā)表4篇SCI論文
南報網訊(通訊員 徐翎 記者 談潔 實習生 秦莉華) 南京師范大學研二的陸思源四肢殘疾,手張不開、無法行走,從小就患有腦癱的他只能坐在輪椅上。讓人想不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身體殘疾的男孩,一年時間就在國際核心期刊發(fā)表4篇學術論文,被評為學校優(yōu)秀研究生標兵,獲得了國家獎學金。
陸思源1991年2月出生在鹽城,由于難產窒息,他的發(fā)育始終滯后于正常嬰兒。1歲多時,別的孩子能走能跳,他卻連簡單的站立都難以做到,只能在學步車里踮著腳滑來滑去,后經省里的大醫(yī)院診斷,家人才知道他是腦癱,尋遍國內各地求治,但效果甚微。
兩腿畸形無法行走,脊柱屈曲常年駝背,手張不開筆夾不牢,口齒不清言語含混,連抬頭看看藍天對于陸思源來說都是奢侈。
由于做不了精細的動作,他每寫一個字,都要付出難以想象的努力。“常常60秒鐘才寫一個字。”陸思源說,每場考試下來,衣服都會濕透。由于當時沒有特殊幫扶政策,他只能在同樣的時間內答卷,中考、高考的成績因為速度受到嚴重影響。
“我知道,必須用百倍的努力來縮小與同齡人的差距,否則就不可能有繼續(xù)求學的機會。”陸思源說,2005年,為了糾正日益嚴重的剪刀步和足尖位,家人利用春節(jié)的時間,帶著他做了矯正手術。兩條腿上,數十個刀口。剛做完手術的第3天,麻藥過去,他擔心使用止痛藥會對大腦的思維和記憶有影響,強忍劇痛,在眼淚與煎熬中度過了三天三夜。出院時,雙腿綁著石膏的他是用擔架抬回去的,但即使這樣,他仍堅持學習,沒有缺一節(jié)課。
高考那年,他以310多分的成績考取了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本科畢業(yè)后,他曾一度希望盡快找到工作來回報家人和社會,卻四處碰壁。“即使現在,我1分鐘也只能寫六七個字。”經過深思,他覺得揚長避短、走研究型道路可能更適合自己,并以專業(yè)排名第七的初試成績成功進入南師大計算機應用專業(yè),學習醫(yī)學影像智能化處理。
他所選的專業(yè)需要學習MATLAB等多個軟件,為了盡快適應專業(yè)角色,在導師張煜東的指導下,他從圖書館借了許多書,對著電腦屏幕認真研讀,3個月時間,便熟練掌握了多個軟件的使用,能夠獨立設計相關實驗,開展研究工作。
研一階段,他成功發(fā)表了3篇SCI論文,1篇ISTP收錄論文,1篇EI收錄論文。研二上學期,他又發(fā)表了一篇SCI論文。
“老師的研究方向是醫(yī)學圖像處理,我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的研究也與此有關。”陸思源說,他主要關注醫(yī)學圖像處理以及腦部疾病的自動診斷,4篇論文的內容都是圍繞此展開,“論文中,我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法,可以更快更準地進行腦部疾病的診斷。”
“希望我可以挖掘大腦的價值,用我的研究彌補身體上的遺憾,造福社會。”陸思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