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服務(wù)他人 傳播城市文化——六朝博物館120多名講解志愿者的故事
南報網(wǎng)訊 (記者 張源源)“這座青瓷蓮花尊算是六朝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1972年從南京東郊麒麟門外的靈山南朝墓出土,高85厘米,有‘青瓷之王’的稱號。”昨天,在六朝博物館二樓,青瓷蓮花尊展品旁,62歲的勵寧高正在為游客講解。
因為長時間高聲講解,他臉色微微泛紅,尾音帶了一點沙啞,但望向展品時,眼里卻透著一抹亮色。
在南京六朝博物館,目前共有120多名講解志愿者。他們在這座博物館里用語言穿越古今,服務(wù)他人,同時不斷提升自我,享受著鮮為外人所知的快樂。
“身體變好了,是我做志愿者的意外收獲”
勵寧高是六朝博物館的講解志愿者之一。2016年3月,看到六朝博物館的志愿者招募通知,他便前來報名,最終成為館內(nèi)志愿講解的“固定班底”成員。
講解中,游客的提問五花八門,勵寧高不是文史專業(yè)出身,開始時面對部分問題答不上來,只能向游客表示“這個確實不太清楚,實在不好意思”。被問得多了,不能總說不知道,勵寧高回家后就閱讀大量資料,長此以往,被游客問住的時候逐漸變少。
成為志愿者后,勵寧高每周都會出現(xiàn)在六朝博物館,每次講解長則2小時,短則40分鐘。“剛來的時候,邊走邊講20分鐘就氣喘吁吁了,現(xiàn)在講上2個小時也不覺得累。身體也變好了,這絕對是我來這里做志愿者的一個意外收獲。”勵寧高笑著說。
“對這座城市了解越多,越能感受到家鄉(xiāng)魅力”
為了更好地了解歷史,了解南京,今年40出頭的姜濤也加入了志愿者隊伍。“我是‘老南京’,父母就生長在這座城市,我家也離六朝博物館不遠(yuǎn)。”姜濤說,到六朝博物館做講解志愿者,是她這個生于斯長于斯的“老南京”的一個情結(jié)。成為志愿者后,“六朝”突然變成了姜濤等很多志愿者生活中新增的關(guān)鍵詞。根據(jù)記載,六朝創(chuàng)造了極其輝煌燦爛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學(xué)、藝術(shù)等諸方面均達(dá)到了空前的繁榮,在人類歷史上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yuǎn)的影響。
“培訓(xùn)中,館方提供了很多講解資料。我們了解得越多,也越能感受到歷史的魅力,感受到南京這座城市、我的家鄉(xiāng)的魅力。”姜濤說。
“‘六朝’是我的‘第二個家’,有幸在這里迎接各位”
六朝博物館豐富多彩的志愿活動除了吸引土生土長的“老南京”,還吸引了不少“新南京”參與其中。呂少波便是“新南京”志愿者的代表。
今年春節(jié),因為工作原因他無法回山東老家過年,在六朝博物館為外地游客講解時,他為自己的講解加了一段詞:“各位好,我是六朝博物館的志愿者,因為工作原因沒辦法回老家過年,‘六朝’就是我的‘第二個家’,非常有幸在‘第二個家’迎接各位,并向你們介紹千年以前,六朝時的南京。”
六朝博物館負(fù)責(zé)志愿者講解服務(wù)的工作人員介紹,呂少波的這段“臨場發(fā)揮”讓她很是感動,“志愿者們把‘六朝博物館’當(dāng)成自己的‘第二個家’,通過平時的交流,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他們對歷史的認(rèn)同,對我們博物館、對南京這座城市的認(rèn)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