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2000多張名人手跡明信片
浦口有座名人手跡博物館
南報網(wǎng)訊 (記者 朱曉露 胡海弘)創(chuàng)作歌曲《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曹火星、文壇巨匠巴金、清代末科秀才蘇局仙、我國第一位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王?瑛、中國女排的著名教練袁偉民……在浦口區(qū)江浦街道一條名叫建工巷的小巷深處,一個不到100平方米的小院里藏著一座名人手跡博物館。近日,記者走進(jìn)博物館,聽收藏者朱永生講述了他20多年來孜孜“追求”名人手跡的故事。
走進(jìn)朱永生的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頭上的紅色大字“中國當(dāng)代名人手跡博物館”。進(jìn)入大門,幾間房的墻壁上整整齊齊掛滿展覽框,里面貼的都是存有名人手跡的明信片。20多年來,朱永生已經(jīng)陸續(xù)收集了2000多位名人的手寫明信片,其中不少都是中國的“第一”、“唯一”、“最早”。
“我從1988年開始搜集這些明信片,但過程并不容易。”比如巴金,朱永生2003年開始寫信給他,但當(dāng)時他已重病住院。后來,朱永生通過他的女兒李小林,最終拿到了巴金的手跡。有一張明信片上寫滿了名字,像個“大花臉”,郵遞員送到他手上時還委屈地說:“真的不是我畫的。”朱永生一看卻樂開了花。原來,這張明信片是寄給前中國女排主教練、前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的。出于對朱永生志向的欣賞,袁偉民特意讓總局15位著名教練、運動員都在上面簽了名。
朱永生將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一座袖珍博物館,為每張明信片配上人物介紹、相關(guān)圖片,精心貼好、裱糊起來,制作成一幅幅精致的展覽框,供公眾免費參觀。記者注意到,其中不少名人的配圖都與其事跡十分貼切。如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導(dǎo)演?;〉呐鋱D,有一幅電影海報;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總設(shè)計師孫敬良的配圖,有一張火箭升空照片……
朱永生心中有個想法:要通過梳理名人的生平、事跡串起新中國的歷史,讓參觀者通過名人明信片深化對歷史的了解。“莊則棟,男乒運動員,他和尼克松在白宮的一次握手打開了中美兩國的友好大門;孫敬良,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總設(shè)計師,楊利偉等航天英雄背后的功臣……”他一一細(xì)數(shù)著這些明信片,對記者說:“他們都是歷史,都不應(yīng)該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