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潮先生
七旬王思潮老師(右三)和年輕的天文愛好者星夜仰望星空。
王老微信朋友圈最后的信息
您終究化作夏夜星空里的傳說……
再見,我們的UFO專家紫臺研究員、著名行星科學家王思潮突發(fā)腦溢血辭世,享年77歲
UFO(不明飛行物)的相關消息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而他的一生都在研究UFO;他同時也是一位天文科普專家,許多人因為了解UFO的相關知識從而認識了他,天文愛好者、記者跟他更是因此成為了好朋友、忘年交。昨天中午11時33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著名行星科學家王思潮因突發(fā)腦溢血,搶救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7歲。
■最后發(fā)聲
告訴群友:太空發(fā)現神秘閃光……
王老師是一位很“潮”的科學家,他組建了一個微信“媒體交流群”,在這個群里,他會在第一時間分享自己的心得,有關于UFO分析的,有關科學前沿的。凡是涉及天文科普,王思潮會第一時間在自己的微信里更新。每隔一段時間,記者的郵箱里還會收到王老師親自撰寫的科普文章。記者了解到,王思潮的個人微博“紫金山天文臺王思潮V”,粉絲量有10256,他的微博發(fā)布條數達到4612條。6月13日21:15,他還曾有過微博發(fā)布。
不過,他最后在群里“發(fā)聲”,是6月14日轉發(fā)的一條《太空發(fā)現神秘閃光瞬間爆發(fā)能量》的消息。最后一條微信是6月14日轉發(fā)的“四季星空(一)-夏季星空”。從王老的微信轉發(fā)的內容不難看出,“四季星空”也許還有(二)、(三)、(四)……可大家再也看不到了。
昨天中午王思潮辭世。從下午2點開始,很多記者都得知了王思潮辭世的消息。“驚聞噩耗,難以接受,從此,我們失去了一個領頭人。” 一位記者說。不少記者在悲傷的同時,紛紛表示19日一定要去送王老師最后一程。
■突發(fā)變故
病發(fā)一周前還在給天文愛好者開講座
揚子晚報記者昨天聯系上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的一位工作人員,當詢問王老相關的消息時,他沉默了許久,他說,雖然王老已77歲高齡,但之前王老的身體一直很好,還經常去打網球,每天堅持鍛煉身體。“真的沒想到,王老就這么走了。”
這位工作人員表示,15日早上,王老突發(fā)腦溢血,家人發(fā)現王老鼻子在流血,神志不清,于是趕緊撥打120,將王老送至鼓樓醫(yī)院搶救。從15日一直到昨天上午,王老一直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家人非常焦急。昨天上午他前往醫(yī)院探望過,發(fā)現王老其實已經生命垂危。
這位工作人員說,在他們的心目中,王老是一位非常和藹的長者,王老已經退休17年,還經常到單位來看望老同事,和一些年輕的工作人員一起探討關于天文前沿的研究進展,雖然王老是專家、是權威,但王老從不擺架子,謙虛、平等的和每一位年輕的研究員探討,有時候甚至還是學習的姿態(tài)。而對于公益講座,王老更是非常熱心,從不拒絕,就在6月7日,老先生還專門登上紫金山天文臺為天文愛好者們做了一堂地外行星的講座。
■記者追憶
嚴謹而親切,把深奧的天文講得有趣生動
每當揚子晚報記者聯系王思潮老師采訪時,他總會翻閱很多資料,耐心為記者解釋。更重要的是,他的解釋總是那么通俗易懂,即使毫無天文學基礎的人,在聽過他的科普后,也會覺得深奧的天文知識原來可以這么有趣和生動。
2015年2月19日是農歷羊年的大年初一,這一年的春節(jié)來得相對較晚。為了解釋這個話題,揚子晚報記者電話采訪了王思潮老師。當時正好是晚飯時間,但電話那頭,王思潮非常耐心細致地回答記者的提問,向記者講述了陰陽合歷、月盈月缺、天文歷法等概念,并通俗易懂地向記者進行解釋。采訪快結束時,他還讓記者上網搜索“萬年歷”,對相關問題進一步仔細推敲和核實。
作為天文學家,王思潮老師最為人關注的是他40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外星文明。為了推動我國外星文明的研究,每年他都會邀請記者一起參加“UFO研討會”。2011年的“UFO研討會”是在上海舉行的,會議是當天上午9點開始,早上6點多,王老師就準時出現在南京火車站等著記者了。而前一晚,他因為準備會議材料,忙到凌晨2點多才睡覺。會議結束已是傍晚6點多,王老師又趕緊踏上回寧的路程。一天下來,記者都覺得體力不支,但是70多歲的王老師卻精神抖擻,不顯疲勞。
我們的星空里
永遠都有您的傳說
王思潮老師在給小學生上科普課。
高考狀元選擇了“偏門專業(yè)”
1957年
王思潮成為廣東省高考狀元。以他當時的成績,填報國內任何大學的任何專業(yè)都不成問題,可他選擇了北京大學的天體物理專業(yè)。
1963年
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天體物理專業(yè),隨即來到南京,開始在紫金山天文臺工作。
1970年
江蘇東臺正好落下了隕石。于是王思潮就提出了要研究隕石的設想,這在當時國內天文界可以說是開先河。從那以后,他就開始在我國天文界開展隕石研究,開展了7次隕石的科學考察,收集到我國首次的珍貴的寧強碳質球粒隕石。
30多年后
隕石研究已經成為中國天文學界的一個新的方向,現在紫金山天文臺專門設有研究這一領域的天體化學實驗室。
他大半輩子都在研究UFO
不過被老百姓熟悉的還是王思潮對UFO的研究。1971年,他就開始研究出現在中國的螺旋狀與扇狀UFO。當年,有人在高郵地區(qū)看到UFO并提供了目擊報告,王思潮研究發(fā)現,這一類UFO在中國出現了16次,其中1981年7月24日目擊者眾多也最為典型,中國15個省市有人看到,王思潮收到了70余封目擊報告,并對此進行了長達20余年的研究。
對我國螺旋狀、扇狀、光團狀UFO等八類不同類型 UFO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在世界上對UFO進行定量的科學分析。
2005年至今,多次接受了揚子晚報關于UFO的專訪。
在科研同時,他也長期積極地對公眾開展科學宣傳,由他和李澤平著寫的《宇宙星球大碰撞》一書, 已由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于1998年6月出版,并已發(fā)行5萬冊。
潮說
20年后可實現 “第三類接觸”
早在2010年,王思潮就曾經預測,最快25年,人類將接觸外星文明。對于現在很多不明飛行物難以解釋清楚的情況,王思潮說,通過近40年的研究,他發(fā)現每逢年份的末尾數字是1、2、7,就容易發(fā)生重大UFO事件。比如:1971、1981、1991;1972、1982、1992、2002;1977、1987、1997、2007年。此外,重大UFO事件多見于4-10月份,特別以7、8兩月居多。從發(fā)生時間上來看,晚上10時前后比較多。
在堅信UFO與外星飛行器有關的同時,王思潮還堅信地外文明的存在。他說,光銀河系就可能有25億顆具有先進技術的智慧文明星球。
“茫茫宇宙中至少還有96%的部分,人類尚不清楚。我們應以開放的心態(tài)科學探索未知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