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外打拼的人們“想家時周末就能回一趟”
越來越快的列車串起親情和夢想
10月7日,距離長假結束只剩一天,不少回家探親、外出旅行的人開始踏上歸途。14時,北京南站的候車廳里,人頭攢動。
“尊敬的旅客朋友們請注意,由北京南開往上海虹橋的G11次列車即將開始檢票……”14時30分,12號檢票口前的候車大廳里,提醒乘客檢票的聲音剛一響起,檢票口前便迅速排起了長龍。特殊通道入口處,站著剛剛旅行結束準備返程的上海老兩口。他們看著一旁候車廳乘坐G145列車的旅客隊伍逐漸消失,不禁感慨道:“北京到上海,現(xiàn)在真是太方便了!”
自2011年6月30日就開通運營的京滬高鐵,連接著“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經(jīng)濟區(qū),貫穿我國東部路網(wǎng)的大動脈,是運輸最繁忙、運量增長最迅猛的交通走廊。歷經(jīng)9年發(fā)展,如今僅北京到上海兩地,一日高鐵班次就有近50趟,從早上6時到晚上7時,每隔10到15分鐘便有一趟,最密時5分鐘就有一趟高鐵開出。其中,全程僅需4.5小時的“復興號”,成為往返京滬旅客的最愛。
排在第一位等待檢票的小王今年24歲,內蒙古人,大學畢業(yè)后便留在上海工作,從事IT行業(yè)。同是老鄉(xiāng)的女朋友也在上海,干的是銷售。由于家里沒有直達上海的列車,二人便選擇了車次最多的北京作為中轉站。
“能在家多待一會兒是一會兒,路上的時間盡量壓縮。”小王向記者解釋他為什么選擇“復興號”。他一手拎著行李箱,一手提著塑料袋,袋里裝著滿滿一大包零食。他告訴記者,以往每次離家的時候,父母都會把空空的行李箱塞滿。“家里有什么就非得給我?guī)裁?,其實這些在上海都買得到。”一旁的女朋友笑著解釋道:“這是父母的心意。”
為什么選擇去離家這么遠的上海打拼?小王說,他瞅準的是上海廣闊的就業(yè)和發(fā)展機會。記者問他,如何平衡照顧父母和工作之間的關系?他反問記者:“現(xiàn)在回家這么方便,非得離父母多近才行嗎?”他說,他對鐵路的發(fā)展有著很強的信心,“以后兩地之間的通行時間肯定更短,不用像以前一樣固守老觀念了。”
從濟南西站上車的張女士更是深切感受到這些年鐵路運輸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她說,通行時間短、服務好、環(huán)境優(yōu)這些因素讓“復興號”變成了她出行的首選。十幾年前,她在上海讀書,每次回家只能乘坐11個小時的慢車。如今,從上海到濟南僅需3個小時,“想家的時候,周末也可以回一趟。”
其實,小王說的“未來”正在變成現(xiàn)實。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對外公布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guī)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服務安全優(yōu)質、保障堅強有力、實力國際領先的現(xiàn)代化鐵路強國。其中,“自主創(chuàng)新建立時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鐵路技術標準等成套關鍵技術體系”也是規(guī)劃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國鐵集團當前也在統(tǒng)籌規(guī)劃利用既有高鐵線路開展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研制工作。
4.5小時的通途,“復興號”在宜人秋風中穿行,一路向南,縱貫京、津、冀、魯、皖、蘇、滬7個省市。窗外閃過的田間地頭從褐色變得金黃,鄉(xiāng)村瓦舍、高樓大廈交錯變換,在晚霞的輝映下,列車朝著終點站“上海虹橋”飛馳而去。“前方到站終點站上海虹橋……”廣播聲音再次響起,“走咯,奮斗去!”拖著行李箱的小王拉著女朋友起身后徑直走向門口。上海虹橋站外,夜色漫漫;站內,燈火通明。他們手里拖著父母的情意和希冀,迎著站臺的燈光,向前方走去。而那里,有像小王一樣無數(shù)人想為之奮斗的未來。(記者 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