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0個區(qū)域道路擬創(chuàng)建高標準保潔區(qū)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近日宣布,上海70個區(qū)域(道路)擬創(chuàng)建成為高標準保潔區(qū)域(道路),面積達440萬平方米,約占上海環(huán)衛(wèi)保潔面積的2.5%。
這440萬平方米區(qū)域(道路),按照上海目前的頂級水準進行保潔,保潔作業(yè)的要求甚至比上海相關地方標準規(guī)定的一級區(qū)域標準還要高,“目之所及,潔凈如洗”,露出路面本色。這一頗有挑戰(zhàn)的城市管理目標,要用怎樣的“繡花功夫”才能達到?
多款“神器”助力道路清潔
昨天(5月19日)中午的軍工路上,一個“秘密武器”在緩緩前行,其身后留下一條淡灰色的本色路面,明顯有別于兩側的深灰色。駕駛員車大俊趁著給“秘密武器”加水的空隙,用濕紙巾抹了一下路面,紙巾上竟看不到明顯污漬。
這個“秘密武器”叫道路污染清除車,是上海楊浦環(huán)境發(fā)展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的寶貝。這輛道路污染清除車由高端重型卡車改裝而成,載有8立方米的大水箱,兩個成年人疊在一起都沒它高。繞到車輛后方,底盤下,一個有8個輪子、2根導管的金屬盒引人注目。這個金屬盒就是道路污染清除車的核心部件,盒子內的旋轉噴頭噴出高壓水流,反復沖洗路面,還能釋放高溫蒸汽,溶解長期“躲”在道路表面或縫隙中的積塵、油污。更奇特的是,金屬盒會吸走清洗路面留下的污水,整個作業(yè)過程“不殘留、不灑水、不飛濺”。
截至目前,道路污染清除車已在楊浦區(qū)的重點道路及周邊區(qū)域行走1萬多公里,給路人留下一個又一個潔凈如洗的本色路面。對付一些狹窄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保潔單位還引入小巧玲瓏的保潔“神器”,其中有一種被稱為“小旋風”——酷似手推車的小型電動清掃車,可一邊灑水一邊掃地,還自帶一根手持管道,有吹氣和吸塵兩種功能,專門用來處理保潔員夠不到的垃圾。
人工“繡花”專治城市死角
保潔“神器”再多,但論起“繡花功夫”,精巧細致的人工作業(yè)難以被取代。
天蒙蒙亮,黃興路旁的商業(yè)廣場上,保潔員高少華正蹲在地上,一只手撐地,另一只手拿著噴壺噴濕路面,然后拿起鏟刀,對付粘在地上的口香糖。口香糖被鏟走后,高少華從腰帶上抽出一把刷子,打磨掉剩下的殘渣。
“人工作業(yè)有標準化流程,你看到的噴是第四步,鏟是第五步,刷是第六步。”高少華說,五角場地區(qū)實行高標準保潔后,她所在的環(huán)島保潔組成員開始在腰間別上“七件套”,采用“環(huán)島七步”保潔法。“七件套”是掃帚、拖把、噴壺、鏟刀、板刷、抹布、火鉗。“環(huán)島七步”保潔法依次是掃、洗、擦、噴、鏟、刷和巡。
沒有“七件套”前,高少華隨身的工具,除了掃帚和簸箕,只有抹布和火鉗,要處理道路上許多“細節(jié)”問題,往往力不從心。對付口香糖以及硬塞進座椅縫隙的煙頭,就離不開鏟刀。“口香糖用手扯不干凈;縫隙里的煙頭只能用手指摳,經常碰到木刺、尖銳塑料片什么的,容易傷到手。”高少華說,有了鏟刀,配合噴壺和板刷,一般五六分鐘可清除一團口香糖。
上海楊浦環(huán)境發(fā)展有限公司業(yè)務管理部副經理章競說,實行高標準保潔后,保潔員人均清掃面積從4000平方米左右減少到1500至2000平方米。單位從其他作業(yè)片區(qū)抽調業(yè)務骨干來支援重點保潔區(qū)域。人均清掃面積減少了,但精細化保潔的要求很多,保潔員反而更辛苦。比如廢物箱,不僅要及時清理更換內部的垃圾袋,還要將箱體內外擦洗一遍,許多保潔員一天“泡”在廢物箱邊上的時間就要一兩個小時。一些保潔員為了讓午休時行人較多的路面盡量保持長時間潔凈,經常“熬”到下午才補吃午飯。
“遇上節(jié)假日,人均一天可以碰到100多個口香糖和煙頭。”環(huán)島保潔組組長沈美蘭表示,先進設備讓大家能把更多精力放到精細化保潔上,路面清潔死角基本消失。如此,上海繁華的街頭才能向市民游客展示出干凈整潔的本色。(陳璽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