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博物館”,藏著茶樹的“前世今生”
綠色茶葉、黃色茶葉、紫色茶葉,眼前這座茶園不一般。218畝茶園里共栽種了2040份茶樹種質資源。這里是松陽縣赤壽鄉(xiāng)樓塘村,不久前,浙江首個大型茶樹種質資源圃在這里建成。
茶樹種質資源是茶樹育種、生物學研究和開發(fā)利用的物質基礎。據了解,該資源圃由省種子管理總站和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共同建立,設有七彩茶樹觀賞區(qū)、露地資源種植區(qū)、珍稀資源種植區(qū)、溫室大棚保育區(qū)、種苗繁育區(qū),是集種質資源保護繁育、科普培訓及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資源圃。
穿梭在茶園,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何衛(wèi)中介紹,這里不僅有“龍井43”“白葉1號”等846份本省資源,還包括“鐵觀音”“大紅袍”等1027份省外資源,還有“奧綠”“阿薩姆茶”等167份國外資源?;刭Y源的質量數(shù)量在國內省級茶樹種質資源圃中名列前茅,其中,綠茶品種資源獨具特色。
以種質保存和開發(fā)利用為目的,基地還搶救了一批瀕危、稀有的茶樹資源,如龍泉巖樟山茶、松陽橫溪大茶樹、景寧東坑大茶樹等12份老茶資源。何衛(wèi)中舉例說,比如松陽橫溪大茶樹具有抗病性等生長優(yōu)勢,將其移植再繁育,不僅可以使其得到有效保護,也可以作為育種的材料,繁育出新的品種。
記者了解到,基地按照智慧茶園的標準建設,形成了一套種質資源高效保存利用技術體系,包括資源收集保存、繁殖更新、資源鑒定評價與創(chuàng)新利用等技術,如把茶園氣象站、病蟲害自動觀測、肥水一體化等先進技術運用到資源圃中。
近年來,浙江全面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工作。省種子管理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已收集、種植保存優(yōu)異種質4100份,建成茶樹、中藥材、雪梨、柑橘、柚類、海島特色農作物等6個省級種質資源圃。(許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