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楠
1999年10月22日,修舊如初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開街,全長550米,集名人故居、海上舊里、文博街市、休閑社區(qū)為一體,這里有上海已很少見的彈格路,有藏書票收藏館等。在開街后的20多年里,多倫路經歷過幾次更新。走在多倫路上,名家留存的文化底蘊猶在,歷史的沉淀清晰可感。然而,相比一些網紅街區(qū),多倫路顯得更小眾、文藝、清淡。最近,變化正在悄然發(fā)生。周末去走走,多倫路已可用“熱鬧”來形容。相比于傳統(tǒng)的“看見”,還可以去“多倫文化市集”,試試“聽見”多倫路。
有一群人穿梭在多倫路上:他們蒙著眼睛,將手搭在前一個人的肩膀上,通過聽覺,游走在文化市集中。就這樣,他們聽見了人們的說話聲、樂隊的演奏聲、撕扯封箱帶聲、收音機聲、鳥叫聲……原來,上海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正在展出“聽路:中國當代聲音藝術實踐”,思考聲音藝術在當下的藝術生態(tài)與未來的可能,以及聲音與城市的共生演進。參展藝術家孫瑋策劃了這場獨特的“聲音漫步”。
有趣的是,跳出這場行為藝術本身,在當下的多倫路,的確可以聽見很多與眾不同的聲音。每周六下午2時,動聽的音樂會從公啡咖啡館里傳出。這兩周,心琉室內樂團的年輕小提琴家、上海愛樂樂團的首席豎琴演奏家等,輪番帶來拿手曲目。作為“在多倫路聽見最美的聲音”的活動基地,煥然一新的公啡咖啡館每周送上1小時的音樂沙龍,讓古典音樂成為咖啡“伴侶”。
不久前,重現(xiàn)多倫路的公啡咖啡館,音樂大咖云集,著名鋼琴家孔祥東、戲曲名家史依弘、竹笛演奏家唐俊喬、力量之聲組合、小提琴家張樂等同時現(xiàn)身,與樂迷面對面。公啡咖啡館負責人張艷介紹,在歐洲很多國家,咖啡與音樂緊密相連。今后的公啡咖啡館不只是一個飲咖小憩的空間,更是一個以古典音樂為主,輔佐戲劇、繪畫、文體在內的“不插電”文化藝術沙龍,來到這里的專業(yè)音樂家都將通過樂器最本真的聲音講述音樂的故事。
多倫路與音樂的緣分向來有之。曾經的公啡咖啡館是魯迅的“第二會客廳”,也是左聯(lián)誕生的搖籃。穿越百年,全新的公啡咖啡館位于多倫文化空間里,距離左聯(lián)會址紀念館百米之遙。90年前,左翼音樂小組成立,涌現(xiàn)出聶耳、蕭聲、張曙、任光等大批進步音樂工作者,創(chuàng)作出《漁光曲》《畢業(yè)歌》《義勇軍進行曲》《賣報歌》等音樂,在中國音樂現(xiàn)代化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此,音樂家徐冰還特意在多倫路上開辦講座“中國音樂的發(fā)展——從左翼音樂說起”。
聽完音樂家的演奏,可以來多倫路上聽聽素人的聲音。文化名人墻邊,電子弦樂和北虹中學學生的阿卡貝拉表演輪番上演,靈動的電子弦樂表演和稚嫩的人聲表演,形成與咖啡館內專業(yè)音樂家迥異的特色。除了諸多文創(chuàng)品牌攤位,桃子假象樂隊、音樂谷、魔泛娛樂等多家音樂品牌也出現(xiàn)在市集。
位于多倫路22號、新開張不久的諾丁山劇院內,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王勇講述了另一個與虹口有關的音樂故事——1939年2月,猶太小提琴家阿爾弗雷德·衛(wèi)登堡(Alfred Wittenberg)流亡到虹口,一直以教授私人小提琴謀生,為上海培養(yǎng)了一批小提琴演奏者。新中國成立后,他依然選擇留下,直至在虹口區(qū)霍山路住所逝世。
30年前多倫路剛開發(fā)時,王勇曾作為節(jié)目主持人來到這里。在他看來,隨著市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升級,人們對于文化變得越來越不容易滿足。但正是需求側的觸動,才使得供給側煥發(fā)出更大的爆發(fā)力。“多倫路開始順應這樣的需求,讓各類文化設施不斷完善,采用更豐富的文化形式,引進更多元的文化表演,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已經有了一個美好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