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璽撼
就近取用河水澆灌綠地,相比自來水,在節(jié)能減碳、經濟效益等方面更有優(yōu)勢。位于普陀區(qū)長征鎮(zhèn)伯士路與同普路交叉口的敞開綠地最近就用上了經過過濾的外浜河水。這一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預計一年取水1.8萬立方米,全部用于灌溉周邊1公里范圍內的約15公頃公共綠地。
記者在現場看到,用水前,先將灌溉水管接上取水口,在智能控制系統(tǒng)上輸入取水量,再刷專用的IC卡取水。這些河水先被吸到岸上的地下水箱內,沉淀過濾后提升到取水口。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控制系統(tǒng)上設有0.1元/立方米的取水價格。這是因為河湖水不能擅自無償取用。許多人并不知道,擅自從河道取水使用有法律風險。我國《水法》規(guī)定,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規(guī)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取得取水權。
記者了解到,普陀區(qū)的上述項目已獲得取水許可,其必要性也經過了研究論證。區(qū)水務部門相關人士表示,和用自來水相比,就近取用河水至少有三個好處:首先是經濟效益,以附近綠地一年“喝”掉1.8萬立方米自來水為參照,使用河水的水費只有自來水的幾十分之一,大幅降低用水單位的成本;其次是改善生態(tài),養(yǎng)花草的人都知道含余氯的自來水要放一放才能澆花草,而經過過濾的河水,含有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對植物生長具有促進作用,有助于提高城市綠地的生態(tài)質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節(jié)能減碳,使用預先灌裝的自來水開車到點位澆水,反復灌裝、運輸的過程會排放更多溫室氣體,影響空氣質量,就近取用河水減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在公共綠地就近利用水資源灌溉,普陀區(qū)相關單位率先試點。上海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松江校區(qū))2018年投入82.51萬元建設河道水利用項目,抽取沈涇塘河水,經處理后用于校園綠化澆灌養(yǎng)護,已在松江區(qū)水務局申請備案,取水規(guī)模為1095立方米/年。
從節(jié)約一點一滴做起,日積月累,也能匯聚成令人驚嘆的江河湖海。上海水務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用水總量為73.27億立方米,比2022年少用3.69億立方米。同時,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為16立方米,萬元工業(yè)增加值用水量為32立方米,分別較2020年下降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