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色彩之詩——周碧初捐贈藝術展”正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舉行。周碧初先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油畫藝術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也是卓有成就的美術教育家。
著名畫家、上海油畫雕塑院原院長邱瑞敏曾是周碧初的學生,他對周先生用一生踐行的“直面自然,對景寫生”理念有著深切的感悟。
創(chuàng)造前所未有的色彩世界
周碧初先生在我國近代美術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秦宣夫稱,周碧初是我國獨樹一幟的色彩畫家。吳大羽先生看了他的畫后贊嘆:“這是詩!這些詩是藝術,是音樂——詩的音樂!”
周碧初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自始至終堅守著“直面自然,對景寫生”的創(chuàng)作理念,這是難能可貴的。他通過對自然的直接觀察與情感投射,構建了印象派光色語言與中國寫意精神相結合的繪畫體系,融合了中西藝術精神的獨特路徑,為中國現(xiàn)代油畫的本土化提供了重要范例。
他的對景寫生首先體現(xiàn)為一種身體性在場,使感官全方位地向大自然敞開。他不僅用眼睛觀察,還用皮膚感受溫度的變化,用耳朵聆聽環(huán)境的聲音,甚至用嗅覺捕捉空氣中的氣息,使畫作不僅是單純的視覺產(chǎn)物,而且是全身心沉浸于自然而產(chǎn)生的結晶,體現(xiàn)的是一種“道法自然、中得心源、天人合一”的藝術哲學思想。
回望中外美術史,畫家都是從寫生入手,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19世紀后期的法國畫家們十分崇尚戶外寫生,巴黎近郊楓丹白露的巴比松小鎮(zhèn)培育了一代藝術大師。他們生活在那里,與迷人的風景、淳樸的民風為伴,打破了傳統(tǒng)學院派的束縛,在戶外直接捕捉自然光下的瞬間印象。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周碧初于1926年考入了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
周先生在法留學時,深受印象派畫家的啟迪和影響,時常與同學們一起背著畫箱、畫架走出畫室,去巴黎近郊,深入田野鄉(xiāng)村,直接對自然景物進行外光寫生。他十分注重光源色和環(huán)境色的相互作用以及互補色的運用。他對色彩和光的實踐,創(chuàng)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燦爛的世界。
周先生曾深入探究印象派的藝術氣息——色彩靈動而灑脫,豐富而濃郁,閃爍且有節(jié)奏。他有時會在整幅畫面中使用畫刀畫法,色彩極為簡單,且有穿透力,形象概括卻異常堅固、結構嚴整。他從對大自然的直接觀察中獲取印象。他認為,只有深入研究自然中光色的細微變幻,才能培育畫家對光、色彩的敏銳視覺,鍛煉自己的油畫語言。
在周先生看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氣場是畫家創(chuàng)作的真正源泉,畫家的心靈與大自然應該是心心相印的,畫家通過作品來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作品既是自然的映照,也是畫家心象的投射。
在周先生所畫的《塞納河畔》中,太陽透過薄薄的云照耀在塞納河上,流淌的河水穿過石階熠熠生輝,中景的樹林筆觸細小顫動,前景的灌木叢用筆跳躍,整幅作品的空間、層次、筆觸,以及明暗、色彩等處理,均經(jīng)過一絲不茍的推敲,表現(xiàn)了他對景色的獨特感受和認識。他對藝術的追求,正如塞尚所說的,“藝術是解釋自然,而不是抄襲自然”。
對一草一木懷有濃烈的情感
在旅居印尼期間,熱帶明艷的風光深深地吸引著周碧初先生。作為一位善于捕捉大自然光色的畫家,他以滿腔的激情走遍了印尼各地,對景寫生,攝取大自然的生動印象,用輕快的筆觸描繪綠樹、藍天、大海、火山、建筑,記錄下印度尼西亞各島嶼的風光以及在異國他鄉(xiāng)流連徜徉時的心跡。周先生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濃烈的情感,秀麗的風光常常令他流連忘返。
《朝云辭岫》表現(xiàn)的是晨霧依稀籠罩人間的情景,廣闊的晴空五彩繽紛,原野一望無際,這幅畫色彩優(yōu)美、層次分明。正是得益于實地寫生,周碧初通過畫筆真實地表達了自己此時此刻的情感。這件作品是其藝術個性和審美取向的獨特再現(xiàn)。
由上海油畫雕塑院收藏的一幅風景寫生《印尼風景》很具有代表性。這幅作品的畫面構成完善飽滿,用筆簡練流暢,營造出自然界蓬勃的生機。畫面中天空海闊,樹木、丘陵、山地渾然一體。
1959年底,周碧初先生懷著對祖國的熾熱之心回到上海。祖國廣袤的土地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喚起了他持續(xù)的藝術激情。他不辭辛勞奔走于南北各地,跋山涉水進行寫生,身體力行“直面自然,對景寫生”的創(chuàng)作理念。
祖國的秀麗山川、名勝古跡,均呈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這些作品畫面豐滿、溫馨、明快、歡樂、高遠、生機勃勃,傾注了他的深情。他在北京、廣州、井岡山、漳州、嘉興南湖、蘇州太湖、黃山、武夷山、桂林、三峽、福州、泉州、廈門、新安江、紹興、雁蕩山等地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寫生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春色》和《北海公園》,前者被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收藏,后者則被上海油畫雕塑院收藏。
著名畫家吳作人對這兩幅作品贊不絕口?!洞荷访枥L的是上海郊外的田園景致,畫面層次非常豐富,繁茂的油菜花疏密有致,虛實相生。周先生運用油畫刀在畫面上塑造、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光影變化,色彩明亮跳躍,渲染出春日的生機,傳遞出他對自然景物生命力的贊頌,彰顯了油畫的視覺沖擊力。
《北海公園》生動描繪了白塔、湖面、拱橋,他運用厚涂法,利用油畫刀使顏料在湖面上產(chǎn)生豐富而厚重的體積感。湖水的藍綠色調與白塔的明亮形成對比,為歷史古跡賦予民族記憶的象征。
這兩幅作品都是周先生用畫刀畫法完成的,色彩渾厚、細膩幻變,描繪技巧熟練、簡練,雖然沒有宏大的敘事主題,卻充分表達了周先生的民族情感以及對大自然深深的眷戀。
藝術的真諦在于與自然的對話
周先生一生都致力于踐行“直面自然,對景寫生”的藝術理念,他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經(jīng)常對學生說:“藝術的真諦在于與自然的對話,要耐心觀察客體,從而表現(xiàn)心中的景物。”
20世紀60年代初,上海美專位于中山公園附近,每逢寫生課,我們就在周先生的帶領下背著畫箱、畫架來到公園。我記得,有一年正值初春,在綿綿細雨中,公園的草叢、樹林、小路在迷蒙中融成一體,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馨香。面對眼前這派和諧、清新、雅致、生機盎然的景象,周先生反復對我們強調:“寫生的本質就是要重客觀、細觀察、深入描繪,這是一切的一切。”周先生平時話不多,他愛用“一切的一切”來概括他所講的要點。
我們都知道,周先生一生迷戀野外寫生,他“直面自然,對景寫生”的精神也深深地銘刻在我們的腦海里。后來,我與周先生在上海油雕院成了同事。我曾陪同他去雁蕩山和井岡山寫生,白天我們背著沉重的行李和畫具翻山越嶺,沿著蜿蜒的小道和溪澗行走,夜里就宿在山上的小客棧。我們頂著盛夏灼熱的陽光,伴著陣陣的山風,對景寫生,用心描繪著錯落有致的山峰、深林陡坡,草色青青、郁郁蔥蔥和燦爛絢麗的美妙景色。
在周碧初先生的教誨下,我們這些學生深深地領悟到“直面自然,對景寫生”的內涵與真諦。對景寫生不僅是一種藝術倫理的堅守,更是對自然和真實永不停息的朝圣之旅。周碧初用一生的藝術實踐踐行了一條樸素的藝術真理——藝術的靈魂要回歸本源。
周碧初(1903—1995)
出生于福建平和,是中國現(xiàn)代油畫和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他于1925年至1930年赴法留學,歸國后一直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和教育,畢生致力于油畫的民族化,是將西方印象派色彩技法系統(tǒng)引入中國,并率先垂范、成功轉化的一代先驅。
1959年,周碧初任教于上海美專。1965年,他進入上海油畫雕塑創(chuàng)作室(今上海油畫雕塑院),專職從事油畫創(chuàng)作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