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后,《電化學能源評論》又創(chuàng)28.905新高
中國本土科技期刊形成“上?,F象”
以集群化發(fā)展和集約化經營,探索“互聯(lián)網+”融合發(fā)展,實現做大做強突圍破圈
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最新發(fā)布的2021期刊引證報告(JCR)中,上海期刊《電化學能源評論》以高達28.905的影響因子創(chuàng)下三項第一:這一佳績既是這份新刊去年被SCIE(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納入后的首個影響因子,同時沖頂該領域全球期刊第一,并成為中國本土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學術期刊。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志。2013年起,上海通過“文教結合”項目重點聚焦高校高水平科技期刊培育,通過新聞出版專項資金、文創(chuàng)資金加大對優(yōu)秀科技刊物扶持力度,根據期刊發(fā)展階段分類扶持,精準施策。2019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啟動以來,上??萍计诳焖侔l(fā)展、突圍破圈,形成了本土科技期刊領域獨特的“上?,F象”。
一系列數據和成績單標注了上??萍计诳念I跑位置——2020年JCR報告顯示,上海有27種科技期刊被SCIE收錄,包括4種新收錄期刊,Q1區(qū)期刊占8種、Q2區(qū)期刊占9種。其中,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主辦的《細胞研究》實現中國期刊影響因子首破20的歷史性飛躍。今年,《電化學能源評論》與獲得25.617影響因子的《細胞研究》包攬本土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冠亞軍;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納微快報》以16.419的影響因子位列本土期刊第八,另一本上海期刊《分子植物》的影響因子也超過10,達到13.164。
從新刊到強刊,一流編委團隊聚集一流稿件
上海大學期刊社旗下《電化學能源評論》是全球首本專注于電化學能源的國際性英文綜述類期刊,內容覆蓋電化學能源轉換、存儲和傳輸的全部學科,填補了全球該領域內綜述類英文期刊的空白,由張久俊、孫學良兩位院士級科學家擔任主編,50位編委中,國際編委占64%,其中18位編委入選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2018年3月創(chuàng)刊,去年被納入SCIE,《電化學能源評論》何以取得如此佳績?業(yè)內人士認為,高質量學術期刊的關鍵在于高質量稿源,背后是高效運作的國際化編委團隊和聚焦優(yōu)勢領域沖刺、瞄準新興領域發(fā)力的戰(zhàn)略眼光。“借助科技產業(yè)先發(fā)優(yōu)勢和區(qū)位大學研究資源優(yōu)勢,在量子科學、物聯(lián)網、大數據、生命科學與生物醫(yī)藥、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光子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與計算機科學等重點科技領域,搶抓交叉學科發(fā)展的機遇,進一步建設和拓展一流期刊,實現期刊發(fā)展由高峰聳立到高原萬里的突破,這是全國期刊界對上??萍计诳母钇诖!?在上海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期刊高質量發(fā)展峰會暨第十屆上海期刊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田偉說。
在《電化學能源評論》已刊稿件中,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利·威廷漢,納米材料科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崔屹,中國科學院院士孫世剛等世界頂尖科學家的高質量綜述文章?!耙涣鞲寮强锏纳€,對一本發(fā)展前景未知的新刊來說,約稿難度尤高?!睂O學良介紹,《電化學能源評論》依托與有200位一流科學家理事的國際電化學能源科學院合作,同時關注國內國際中青年新銳科學家的成果,“作者權威性很重要,但不唯名氣論。我們的國際化辦刊機制還包括嚴格的同行評議,封面設計、語言潤色等高質量編校服務,為論文制作可視化視頻,提高訪問量和被引率?!?/p>
一流國際期刊需要一流編審團隊,執(zhí)行主編、加拿大國家科學研究院能源和材料研究所終身教授孫書會認為,審稿質量是保證期刊聲譽和長久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依靠審稿人選擇高質量、緊扣熱點的文章;另一方面,審稿人都是領域內專家,可以為進一步提升稿件質量提供意見。”《電化學能源評論》審稿過程采用雙盲評審系統(tǒng),保證公平,“每篇文章有兩至三位科學家擔任審稿人,一旦意見不一,由執(zhí)行主編召集開會研究討論,共同做出決定?!?/p>
“一本期刊發(fā)表高水平論文是對自身最好的推廣,同時可以結合自身資源融合多渠道手段,進一步吸引國際學術界的關注?!绷硪晃粓?zhí)行主編、西安理工大學先進電化學能源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李喜飛提到,要重視期刊網站的有效建設及優(yōu)化,不斷豐富網站功能及相關內容,為讀者、作者提供有效的檢索服務,實現文獻的自我推薦共享機制,擴展讀者人數;要主動融入社交網絡,提升期刊信息抵達率,同時豐富期刊論文推送的內容,針對不同受眾需求定期推送個性化郵件,定期向各大高校圖書館郵寄,同時積極參加各類國內外學術會議,充分發(fā)揮編委和作者的學術影響力。
從強刊到頂刊,打造期刊高質量發(fā)展體系
上海目前擁有各類期刊628種,其中社科期刊273種,科技期刊355種。業(yè)內人士指出,通過單刊分化、子刊衍生、系列辦刊等形式,實現集群化發(fā)展和集約化經營的規(guī)模效應,是世界范圍內科技期刊做大做強的主要模式。
在上海期刊界,旗下?lián)碛?5種期刊的上海大學期刊社、中國激光雜志社牽頭的中國光學期刊聯(lián)盟和中國光學期刊網,自建數字出版平臺的上海交通大學期刊社等都已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效應,同時,“互聯(lián)網+”融合發(fā)展探索走在全國前列。
在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評選中,上海期刊《學術月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獲優(yōu)秀期刊獎,占獲獎數的10%;《中國激光》《運動與健康科學》《納微快報》《分子植物》《應用數學和力學》5種期刊獲優(yōu)秀期刊提名獎。借助上海高??蒲谢A和頂尖科研人員,一批小而美的強刊誕生,部分期刊達到世界一流水準,不斷挺進并夯實頂刊位置。
《電化學能源評論》主編張久俊談到,有了高影響因子之后,下一步怎么辦是擺在刊物面前更大的挑戰(zhàn)?!拔磥?,我們計劃進一步增加載文量,提升國際稿源比例,同時縮短出版周期,打造姊妹刊。對接國家新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為上海打造全球科創(chuàng)中心提供學術服務,電化學能源領域還有很大可為空間與機遇?!?/p>
“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chuàng)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yōu)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笔形麄鞑扛辈块L、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表示,上海將進一步聚焦優(yōu)勢領域和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期刊;堅持內容為王,強化服務,以全方位、立體化傳播不斷擴大期刊影響力,打造上海期刊高質量發(fā)展體系,打響“上海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