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藝是南京的氣質,在滋養(yǎng)、聚集人的同時,又推動著這座城市的發(fā)展。
過去一年,南京原創(chuàng)文藝精品力作陸續(xù)出爐,捷報頻傳;對古都文物保護、考古研究的突破,讓城市歷史可觸摸,文物“活”起來;群文活動豐富多彩,文化 惠民深入人心,創(chuàng)新的文化消費讓周邊城市的文藝青年慕名而來。南京,正以文藝之名,以獨具魅力與特色的“南京模式”成為典型,走俏全國。
演出一票難求
創(chuàng)新文化消費激發(fā)城市活力
除了古都的各大旅游景點,南京的各大劇院如今也陸續(xù)成為打卡地。南京周邊城市,乃至北上廣的文藝青年們,追著各種演出來到南京。票價的優(yōu)惠、豐富的 劇目,不斷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由被動看戲到主動看戲;由要贈票看戲到買票看戲。而南京的這一轉變,皆源自一項創(chuàng)新的文化消費模式。
“在不干預市場、不違背市場規(guī)律前提下,作為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南京從市財政落實了1500萬元專項資金先期試點演出市場,采取直接補貼消費 者、積分獎勵補貼、績效獎勵等多種形式相結合方式,將財政文化消費專項資金補貼給文化市場的供給端和消費端,實現(xiàn)百姓少花錢看好劇。”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相關負責人介紹,正是這一份“文化紅包”,讓在南京的文藝青年每天都像過著“雙十一”。
曾經送票都無人觀看的尷尬局面消失了,《白鹿原》《千手觀音》《戲臺》《瘋狂太空城》《三體》《寶島一村》《大宅門》《搖滾莫扎特》《哈姆雷特》等 數(shù)十部劇目在南京的上座率超過90%,有的加座加場仍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出現(xiàn)了一票難買的現(xiàn)象。“經典原版音樂劇《貓》2018年5月15日-20日在 南京演出8場,三輪開票均在30分鐘內即售罄,后加演2場,總票房達1210余萬元,補貼資金達142萬余元。2019年7月30日—8月4日,《貓》再 次在南京演出8場,這在南京演出市場史無前例。”2019年,南京完成評審文化消費政府補貼演出劇目130部,共演出232場,觀演人次37.1萬,累計 票房約1.05億元,票房同比增長34.6%。
這個文化版“南京模式”已成為全國典型。豐富和高質量的演出也吸引大批外地觀眾,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其中約三分之一的觀眾來自外地,帶動旅游、餐 飲、住宿等其他相關行業(yè)增長,對經濟的貢獻度顯著增強。而南京“智能綜合服務平臺智能化升級及復制推廣(二期)”也已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 文化和旅游消費提升行動項目”,讓其他不少城市爭相借鑒。曾經讓高端劇恐慌的南京市場,如今成為了香餑餑,該負責人介紹,如今高端劇、人氣劇團愿意來南 京,而這些劇目也同樣吸引了周邊文藝青年,進一步激發(fā)南京城的活力。據(jù)悉,話劇《白鹿原》已經預定了2020年的南京檔期,將再一次如約而至。
創(chuàng)作屢獲殊榮
文藝精品走向全國俘獲粉絲
吸引全國文藝青年前來的不僅是南京引進的高端大劇,南京的本土創(chuàng)作同樣佳作頻出。
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南京解放70周年、渡江戰(zhàn)役勝利70周年,南京推出了一批紅色題材文藝精品。2019年,南京共有5部作品獲省文華作 品獎,7人獲文華單項獎。而組織選拔的棲霞區(qū)《這么近那么遠》代表江蘇省唯一的舞蹈節(jié)目參加第十八屆全國群星獎舞蹈決賽,并獲得文旅部“群星獎”入圍 獎。
“群星獎”是原文化部為繁榮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促進群眾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而設立的全國群眾文化藝術政府獎。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目前分為兩個子項,一個是專業(yè)領域的“文華獎”,一個是群眾文化藝術領域的“群星獎”。在業(yè)內看來,“群星獎”可謂是群眾版的“文華獎”。
再次讓南京觸摸“群星獎”獎杯的舞蹈《這么近那么遠》,表演者主要為南京馬群街道的文藝骨干以及一群非專業(yè)的演員,“其中不乏一些物業(yè)公司的工作 者”,棲霞區(qū)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舞蹈中,兩代人拿起手機共同自拍、消除情感隔閡。“舞蹈從2017年開始創(chuàng)作,當時就是想以當下社會中忽視面對面交流 的現(xiàn)實問題為切入點,去探討家庭生活。”初衷并非為了沖獎,但是作品的創(chuàng)意以及現(xiàn)實意義讓它脫穎而出,一路過關斬將走向全國。
“舞蹈在棲霞區(qū)的每個街道都巡演過,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jié)期間,我們還去上海巡演了多場。”巡演期間,這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感染了眾多觀眾,俘獲大批粉絲,許多人都表示仿佛看到了身邊人身邊事,發(fā)人深省。
公益文化惠民
百姓群文活動讓音樂響徹全城
文藝精品不斷,而南京更加不缺老百姓自己的群文活動。
2019年,南京舉辦“百場公益廣場行”演出100場,“送戲下鄉(xiāng)”40場,“公益合唱音樂會”10場,“公益交響音樂會”12場,“520音樂 廳”公益演出35場,群文大課堂10場,金圖講壇(講座、沙龍)140場……2019年南京市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大賽,為確保比賽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比賽首次 采取現(xiàn)場亮分制,并邀請了外省評委參與每個門類評分,最終舞蹈、聲樂、器樂、戲曲小品、美術、書法、攝影、論文八個門類,分一、二、三等共評出舞臺類獲獎 作品67件、美術書法攝影類作品78件和公共文化調研論文26件。各類文化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市民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
當然,南京人愛劇、愛戲,更愛音樂。
由南京組織選拔的3支群眾合唱團隊參加第4屆江蘇省紫金合唱節(jié)比賽,獲得一金一銀一銅三塊獎牌。“南京其實是一座當之無愧的音樂之城。”市文旅局公 共服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競爭尤為激烈的該次比賽中,南京首次實現(xiàn)合唱金獎的“零突破”。而南京自己的“金陵合唱節(jié)”,同樣也在全國擁有知名度,是“群 星獎”的獲獎品牌項目。
在南京,上百個合唱團構成了南京城中的音樂網,影響著上百萬人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成為南京城中一道靚麗的文化符號,處處飄滿音樂之聲,“合唱可以改變 一個人的氣質,同樣也讓南京城更加高雅,擁有貴族風范。”中國合唱協(xié)會副理事長、著名指揮家任寶平對記者如此評價,如此這般的南京同樣也讓其他城市艷羨。
保護歷史文脈
時隔多年再度入圍十大考古候選
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的歷史文化深厚,不僅文藝氣質濃郁,文物資源同樣豐富。
2019年,南京努力傳承南京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都特色進一步彰顯,堅守文物安全底線,做好全市文物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全面實施的《南京市地下文物保 護條例》,落實“土地出讓考古前置”,有效降低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風險;進一步完善博物館體系建設,推進南京城墻博物館、南唐博物館、東吳博物 館、王荷波紀念館等建設工程;穩(wěn)步推進聯(lián)合申遺,成功舉辦海絲保護和聯(lián)合申遺城市聯(lián)盟聯(lián)席會議,中國明清城墻第七次工作會議。
就在跨年之際,南京官窯山明代官窯遺址發(fā)掘取得重要收獲,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候選項目。南京作為大明王朝的國都,歷洪武、建文、永 樂三朝50余年。明太祖朱元璋聚全國之力,用二十余年完成了南京城宮城、皇城、都城、外郭四重城垣的建設,氣勢恢宏,使中國古代城垣發(fā)展到達了巔峰,對此 后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和建造產生了深遠影響。南京城是如何建造?如此高規(guī)格、巨量的城磚,是在哪里燒造?又是如何運輸?一直是南京明代都城考古的重要問 題。
2016至2019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明代南京城東北約20公里的官窯山及其附近地區(qū),系統(tǒng)開展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fā)掘工作,發(fā)現(xiàn)一處大型明代 官窯遺址。該遺址由90多座窯和大量相關窯業(yè)遺跡構成,發(fā)掘揭露了其中16座窯以及窯業(yè)相關的建筑基址、磚坯晾曬場、排水系統(tǒng)、交通水系等,出土大量帶有 “應天府”“上元縣”等銘文的城磚。該窯址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窯場規(guī)模最大、窯體數(shù)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保存最好的主要燒制南京都城城磚的明代官窯遺址。
“這是繼大報恩寺遺址在2010年入選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后,南京時隔多年再次入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優(yōu)秀歷史文脈得到有力的保護和弘揚,這一次南京在新年之初再次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