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熙攘攘的臨頓路上,許多體驗完“蘇式生活”的游客們會順勢轉到安靜的鈕家巷,走進潘世恩故居中躲得一份清凈,同時感受“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狀元榮光。
從2013年11月立項,到設計、施工、文物陳設,一年多的時間,原先破落的潘世恩故居再次“重生”。蘇州文旅集團將修繕完成的潘世恩故居,結合蘇州獨特的狀元文化,打造成為狀元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文創(chuàng)企業(yè)為一體的古建修復樣板工程,先后獲得了“揚子杯”優(yōu)質工程獎和“江蘇省文物保護特殊貢獻獎”。
“狀元文化是蘇州一種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究其根本不難發(fā)現(xiàn),廉潔勤政是蘇州狀元文化的核心內涵。”狀元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將老宅打造成狀元博物館既可以讓更多的游客了解姑蘇的人文內涵,也能為現(xiàn)代的廉政文化建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據(jù)了解,蘇州狀元博物館被命名為第六批江蘇省廉政教育基地, 2014年11月開館至今,已經接待了30余萬人次的干部群眾參觀學習。
作為蘇州古建老宅保護的“主力軍”,蘇州文旅集團黨委書記王金興表示,古建老宅是蘇州引以為豪的名片之一,因此整合各方資源力量,保護好蘇州古建格局、傳統(tǒng)風貌以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分發(fā)揮古建老宅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對加快建設“古今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義。
2011年蘇州啟動了首批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后,蘇州文旅集團將原有的古建板塊整合成立蘇州古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后,從決策層到管理層,從規(guī)劃設計部門到具體施工人員,無不圍繞“古建老宅保護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古建老宅保護與挖掘老宅文化相結合,古建老宅搶救修繕與科學利用相結合”的保護原則,推進古建老宅修繕工作向高水平跨越。
“由于現(xiàn)存古建老宅嚴重的受損情況以及吳地文化的傳承使命,倒逼古建保護逐漸走出一條古建老宅‘活態(tài)化’保護的新模式。”蘇州古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林強介紹,所謂“活態(tài)化”保護模式,就是在尊重古建歷史價值和建筑成就的基礎上,結合區(qū)域的環(huán)境文脈,對古宅進行基礎設施升級并注入不同功能,使古宅滿足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
顧阿虎是蘇州古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的古建技術顧問,同時,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顧阿虎參與了潘世恩故居、潘祖蔭故居、宣州會館等古建老宅的前期清理、規(guī)劃設計、材料遴選以及實際修繕工作。
雖已年逾七旬,但說起經手修復的古建時,顧阿虎如數(shù)家珍。“原來,過云樓的中路轎廳相比路面矮近八十公分,在保證修舊如舊的前提下,兩個月內,項目組用26個千斤頂將近100平米的老宅整體抬高了六十八公分。”顧阿虎說,香山幫匠人在修繕古建老宅方面始終保持原材料、原工藝、原風貌的修復方式。在文旅集團的古建修繕項目中,有一批像顧阿虎這樣的香山幫匠人活躍在施工現(xiàn)場,他們在各自的擅長領域發(fā)揮作用,成為古建老宅修繕的重要參與者。
如果把古建老宅的修復,看做是古城保護的硬件建設,那么,修繕建筑的后續(xù)運營,就是古城保護軟實力的打造。
“蘇州古建老宅必須保護和運營共舉。作為一種物理載體,古建老宅在文旅融合過程中處于終端位置,將老宅改造成博物館、精品酒店,非遺展示窗口順應了文化旅游的發(fā)展方向。” 姜林強介紹,連點成線,由線成面,古城公司先后修繕完成潘祖蔭故居、博習醫(yī)院舊址、宣州會館、過云樓、相門等10處古建老宅,在原有的基礎上,打造成為吳文化精品酒店、博習醫(yī)院創(chuàng)客空間、過云樓陳列館、城墻博物館等一系列文化旅游“菜單”。
以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城市為契機,建立歷史建筑數(shù)據(jù)庫和工作平臺,開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專題研究和探索,豐富保護內容,活化歷史功能,挖掘古建使用價值。探索建立古建保護利用管理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古建保護利用。到2020年,文旅集團還將修繕完成鈕家巷陳宅、顧廷龍故居等5處古建老宅。
“蘇州古建老宅保護并不能拘泥于本身,要把保護揉進現(xiàn)代生活,跟老百姓的生活結合、跟經濟發(fā)展相結合。文化只有在這個方面出彩,才是真正的出彩。” 蘇州文史專家徐剛毅認為,作為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qū),古建老宅保護應該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繼續(xù)實施“活態(tài)化”保護。
王金興說,未來,文旅集團將繼續(xù)做好古建老宅的保護性利用,增加規(guī)??偭?,擴大保護范圍,積極探索古建老宅運營管理途徑方式,形成多樣化的古建老宅保護利用模式。同時,參與并推進古典園林、古鎮(zhèn)、古村落和歷史街區(q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