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日報評論員 袁芳
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對于一座城市而言,兒童友好,是送給孩子們的最好禮物。
“一米高度”,是孩子們視角的高度。
“一米高度”看合肥,你會看到——著眼“兒童需求”,回應“兒童關切”,滿足“兒童期待”,貫穿城市規(guī)建治全體系,合肥正以“繡花”功夫把兒童友好元素融入城市肌理。
一
5月24日,“暢想未來童悅友好”安徽省暨合肥市慶“六一”主題活動快樂啟幕。
活動發(fā)布了“合肥市2025年兒童友好十項舉措”,教育資源優(yōu)化、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困境兒童關愛、兒童參與社會事務渠道拓展等,每一項都精準回應兒童需求,彰顯著合肥“兒童優(yōu)先”的發(fā)展理念。
2023年,合肥成功入選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名單。“一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發(fā)展全過程、全領域,城市美好與兒童友好“雙向奔赴”。
兒童天然需要自由探索、釋放活力的空間。精心設計的兒童友好公園、兒童游樂場所等,正是兒童身體發(fā)育與社交能力成長的寶貴土壤。在這些尺度合宜的天地里,孩子們游戲、奔跑、交往,構建著屬于自己的小小社會。城市在規(guī)劃、建設、發(fā)展,以及政策制定上,都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感受和權益,滿足兒童健康成長與發(fā)展需求。
截至今年初,合肥市共建成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塘西河公園等10個各具特色的標志性兒童友好公園,各類公園游園577個,百余處公園游園具有兒童游憩設施、兒童科普體驗、兒童美育勞育實踐等兒童友好元素。
兒童是城市的小主人,“一米高度看城市”,還應鼓勵和支持兒童參與城市公共事務討論,暢通兒童表達渠道,尊重兒童感受,傾聽兒童心聲,匯聚兒童智慧,探索兒童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合肥市持續(xù)做好兒童友好成長營增補工作,積極開展兒童融入城市建設的各類活動,激發(fā)少年兒童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
參與感多了,孩子們對城市就會越來越理解和認同,對城市就會越來越有感情,主人翁意識就會越來越強。未來,城市在他們手中就會越來越好。
二
“媽媽,快來看呀,這條斑馬線太好看了,五彩斑斕的,像彩虹,我以后每天上學放學都要從這里過馬路……”在新站高新區(qū)興華苑小學相山路校區(qū)附近,一條“彩虹斑馬線”吸引了過往孩子們的目光。
這條特別的斑馬線,是由新站高新區(qū)磨店社區(qū)光明社居牽頭設計,依托“兒童友好社區(qū)”項目,攜手磨店社區(qū)婦聯(lián)、興華苑小學相山路校區(qū)共同推進的校園周邊道路空間適兒化改造。
“彩虹斑馬線”的意義遠超視覺美化。一方面,其增加了路口和斑馬線步行空間的可見度,有效警示途經機動車駕駛人注意減速慢行,保障行車安全。另一方面,其采用色彩明快的趣味化設計,形成豐富有趣、激發(fā)兒童興趣的出行空間,起到引導兒童出行路徑的作用,增加兒童主動通行的愿望。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需要突破諸多“瓶頸”,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最大程度地保障兒童安全。
在“兒童友好出行”方面,合肥還有助學公交專線、兒童友好主題車站等。類似舉措有利于兒童充分融入城市建設與發(fā)展、充分享受城市便利與安全、充分感受城市幸福與溫情。
這些有益的探索提示我們:可以通過系統(tǒng)性的城市規(guī)劃,從小處入手、在細節(jié)落筆,為廣大兒童“量身打造”更多安全、便捷、舒適的設施、空間和服務。
三
為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近期,合肥市多個城區(qū)積極推進中小學空調采購及安裝項目,多所市屬學校也啟動空調采購工作。
類似著眼“兒童需求”的舉措,正是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具象化的體現(xiàn)。
包河區(qū)濱湖世紀社區(qū)昌貴居委會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轄區(qū)內不少家庭老人不在身邊、課后無人看護,家長普遍存在“接娃難、看娃難”問題。為此,昌貴居委會以黨建引領社區(qū)共治為主線,探索打造“共享媽媽”鄰里互助服務機制,推動育兒從“家庭一己之力”轉向“社區(qū)多元共育”。
不止如此。為緩解幼兒園上下學接送難、家長等候休息難、如廁難等實際問題,合肥給新建幼兒園配備“三件套”,即游園、公廁和家長等候區(qū)。這一做法作為合肥首創(chuàng)得到了全國推廣。
看見兒童需求,呵護兒童成長,為兒童提供精細化、有溫度的關愛服務,需要多考慮孩子們的需求和感受,需要政府部門、學校、家庭、社區(qū)、社會各方群策群力、共同參與。
建設兒童友好空間、設置“彩虹斑馬線”、給教室安裝空調,這些舉措的價值遠不止于解決具體問題。它們共同構成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城市治理者俯下身去,以“一米高度”重新審視規(guī)劃、分配資源、設計空間。
合肥以“一米高度”丈量出的,不僅是對兒童成長的悉心呵護,更是對城市未來的長遠投資——當每個孩子都能在友好的環(huán)境中舒展身心、追逐夢想,城市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